侗族刺绣文化 你具体都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2日 15:48:20    作者:网络

  在侗族人民都非常热情好客,当地人会自己酿造米酒,会自己制作油茶。那么关于侗族刺绣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侗族刺绣有哪些的特点和特点呢?带着好奇和疑问,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侗族

  黔东南都是一个很难到达、神秘气息很浓重的地方。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境内居住着苗、侗、瑶、壮、汉等民族,他们在这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古井、古驿道,还是非物质的侗戏、侗歌、侗绣,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特别是侗族剌绣,古朴自然,颜色艳丽。

  侗族刺绣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使其走向产业化后,可以使同乐4万多少数民族群众受益,同时可以解决约1万名妇女就业难的问题。项目投资一定资金,使刺绣产业化,对规范刺绣行业、继承和推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同乐精神文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为当地许多妇女所熟练掌握。自古以来,这里的群众穿着很有特色,特别是侗族妇女,头上包着自织的白头巾,上身穿着对襟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脚衣叉都配有花边,分层次,胸部另配一块胸兜,因其部位是最能显示技艺的地方,极其花样繁多,有的绣上双龙抢宝,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牡丹富贵,有的绣上孔雀开屏等图案,这些就是具有浓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绣。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技法和造型
  侗族刺绣这一民间工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娴熟、系统的制作过程。刺绣是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儿童刚出生后就必须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男人的绑腿,女人的鞋子、肚兜……都离不开刺绣,长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劳动使他们的技术达到了卓越的程度,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剪纸技法
  一件侗族刺绣作品的完成,首先第一步是剪纸,即需要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剪纸艺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张空白的硬纸上,根据头脑中所建构的模式剪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由于图案是用于服饰的装饰,因此样式小巧精致,而不同于北方剪纸图案的大而繁缛。另外,关于图案的变化,博厄斯指出:“在无论任何装饰图案都必须安排在一定的面积里的情况下,工匠往往不愿意由于面积的限制而把自己画好的图案切掉某些部分,而喜欢把图案加以变化,尽可能把它装在限定的框框里。”侗族刺绣的容纳面积也是有限的,因此剪纸艺人通常剪的图案以条状为主,当面积不够时,便把图案变形。比如一朵带着枝叶的花朵,为了有足够的空间,便将花朵的枝弯曲包裹着花朵,而且也使图案显得更立体。所剪图案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线条简单的花朵、枝藤、鸟和蜜蜂的轮廓,较复杂的图案是被侗族人称为金鸡的凤凰。除了独立的图案之外,有时候也会剪具有一定情境故事的图案,当地人再赋予它们自己的解读。例如在一位年轻的孕妇家中,我们看到她为即将来临的孩子准备的背带盖上,出现了猴子偷桃、老鼠上树这样一些“非传统”的、有动态感的图案。由于在剪纸之前并没有用笔去勾勒任何形状,只要稍微有些偏离或者过长、过短,这个图案就无法修补,也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因此完全要凭借艺人纯熟的技巧和良好的形象思维、构图能力。欣赏剪纸作品,除了要求线条流畅、边缘圆润之外,还要形状规整、写实。当然剪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几十年来反复实践的结果,相对来说图案并没有和以前有太大的变化,自然可以掌握运用自如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一个三千多人的村公所中,一般只有十个左右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而且多为年纪较大的妇女。女孩子可以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刺绣,但是却要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剪纸。另一方面是因为剪纸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供别人使用,而刺绣则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人们便将重心放在刺绣上。

  刺绣技法
  将剪纸图案贴到布条上,便可以开始进行刺绣操作。布条颜色的选择只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在刺绣的时候,左手固定布条,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针,对于当地每天都要进行刺绣操作的艺人,她们都会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长,以便于更好地固定布条和针。然后以大概60°的角度从背面将针穿出,把线覆盖在剪纸图案表面,再以同样的角度将针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动作必须保持线的距离相等,拉力均匀,才能使得刺绣的表面光滑、匀称而细密。在刺绣颜色的选择、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颜色配给,也是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当地人称这样的颜色显得十分喜庆、漂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三种颜色都是大自然的动植物颜色当中最亮眼、最夺目、最能刺激人感官的,再将它们与布条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效果。

  构图
  人类基本的感官审美中,总是容易对凌乱的事物产生排斥,而倾向于欣赏排列有序、规整、令人愉悦的事物。艺术品的构造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布局,侗族刺绣在构图上便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首先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边、衣叉、袖口,左右脚上的绑腿图案,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在排列的结构、位置上均是相互对称的。其次,在一副较大的刺绣作品内部,同样也恪守着对称的准则。以儿童的背带盖为例。背带盖为正方形,四周分别由四条刺绣布带组成,左和右对称,上和下对称,四个角落则由四个三角形的刺绣组成,以上方左右两边的图形为对称,下方左右两边另外再相互对称。背带盖的中间部分由八个小圆圈,围着中心的一个大圆圈组成,这八个小圆圈以自己的180°角形成了四组对称。不论图案有多么的小,或者是一片叶子,或者是一根树枝,都能从对称的另一方找到相应的一模一样的图案。由于图案小而且多剪纸,艺人在排列图案的时候会先寻找一条长带子或者一个圆圈里的中心点,再依次向外对称排列。从背带盖的构图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对称的要求和追求。

  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的艺术品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内部的风格是固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赖自己熟悉的样式,不论是日常用品的使用,还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一旦固定之后便很难去接受新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使用上的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理的安全感需求,新的事物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长期保守一种模式,创新思维自然会受到限制。通过与当地年纪最大(82岁)的一位刺绣艺人访谈得知,至少在她从小所接触和创作的刺绣作品中,一直到2012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刺绣的样式由剪纸所决定,而一个寨子的剪纸基本上均出于这几位艺人之手(其他人都是从这几位艺人手中购买),因而可以说,刺绣的总体样式、风格是由这几位艺人所决定的。

  侗绣巧手
  陈显月于1964年出生于锦屏县平秋镇平秋村,外婆、母亲均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侗绣能手。在陈显月12岁那年,体弱多病的父亲不幸去世,家里的负担全压在母亲身上,幼小的她不得不辍学回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挖田、砍柴、喂猪,她样样在行,闲暇之余她开始要母亲教她刺绣。短短两年时间,她就把母亲掌握的所有刺绣技能学会了。陈显月说:“对于侗家姑娘来说,学刺绣是没有专门老师的,靠的是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与悟性,以及勤问和勤练。”学完妈妈掌握的刺绣技能后,陈显月并不满足,开始向寨上的其他刺绣能手求教,学做侗家背带、绣花鞋、宝宝银帽等。出嫁后,陈显月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绣花针,并开始学习侗家土布的制作技艺。“侗绣都是绣在侗家自己制作的土布上,要想把侗绣绣好,布料也是关键。我们学织布的过程与中原地区不同,要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纺织棉纱,直至织成侗家粗布。”陈显月回想当年学艺的情景时,嘴边仍挂着淡淡的微笑,丝毫不觉得这个过程有什么辛苦。

  侗家小儿背带制作是最能反映绣女们技艺高低的作品,一块小小的侗家背带十分讲究,上面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陈显月指着背带上特别漂亮的“圆”说:“这个圆代表太阳,黄线代表阳光的温暖,圆里面的花鸟、蝴蝶和鱼等代表自由快乐、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等意思。”据介绍,背带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绣女们要先把图案做成剪纸贴在背带上,然后再根据个人爱好,用不同色彩的丝线把这些图案绣在上面。制作一条较好的背带,往往需要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据悉,陈显月除了是制作背带的能手,少女腰带、小腿包绑带、少女披肩、宝宝银帽及渚绫(侗家妇女盛装)等这些侗家民族特色刺绣工艺品,她都是行家里手。

  尤为珍贵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愿意坚持学习刺绣的侗族姑娘越来越少,但陈显月在劳动之余,仍哼着侗歌,苦练刺绣,抒发着自己对人生的美好憧憬,盘轴滚边绣技艺日益成熟。1995年,陈显月在平秋镇上开了一家小店,从事侗家刺绣工艺品及侗家染织工艺品的经营,研究侗家刺绣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她的小店也成了当地喜爱侗家刺绣的妇女们交流技艺、学习刺绣的场所。如今虽已人到中年,但陈显月仍十分热心侗绣的传承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据悉,到2011年,经她培训的人员已达80人次,并带出了6个徒弟,这里的侗乡人称其是“侗家最美的月亮”,既无私又亮丽。2010年10月,她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小结:侗族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所以当地人记录文化,会用图案来制作成当地的窗帘,当地的床单之类的,之后这些文化就被流传了下来。

  相关推荐: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文化,侗族服饰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有哪些特点
  侗族服装 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侗族的节日 侗族节日介绍

展开阅读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