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佤族乡简介,经济发展如何?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4日 09:25:32    作者:网络

  在云南的最北部,有一个文东佤族乡。可能大家还不熟悉这个地方,因为在云南这个地区,有许多这种这种地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从该个地区说起,了解这个乡有什么独特之处,并且看看该地区经济是否很发达?

佤族
  文东佤族乡相关资料介绍
  一、乡情概况
  文东佤族乡位于县境最北部,地处北纬23度04分~23度15分、东经99度49分~100度15分,东邻富东乡,南面、西面接上允镇,北隔小黑江与临沧地区双江县为邻,总面积为180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文东小寨,海拨1980米,距县城130余公里。文东乡最高海拔1998米,最低海拔800米,是县海拔较高乡之一。气候较冷,霜期长,雨量充沛。境内适宜种植水稻、小麦、蚕豆、玉米、大豆、洋芋、荞子、油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自然资源丰富,有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全乡有林地面积11.8万余亩;水资源丰富,山高水高,到2007年止,全乡累计投资271万元,投劳15万人次,建成年蓄水池30余立方米水库2座,水利工程68件,共有大小沟渠544条,沟总长为5440公里,解决了15个自然寨1151户4604人和2878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并有6个行政村46个自然寨通了电。

  二、历史沿革
  “文东”是佤、傣两种语言的名称,即取佤语地名“文达”的“文”字和傣语地名“曼东”的“东”字组成,其中佤语“文达”意为小寨,傣语“曼东”意为有小块平地的村庄。清代,文东全境由5个粮目分治,即芒大粮目辖1100余户,那东粮目辖700余户,邦崴粮目辖500余户,邦糯粮目辖300余户,帕赛粮目辖300余户。民国29年(1940)前,文东属第六区,同年废区设文东乡,1949--1957年设文东区,1958年改为文东公社,1960年复为区,1969年改为文东社,1984年恢复为文东区,1988年在撤区建乡中改为文东佤族乡,辖邦佑、水塘、帕赛、芒糯、多依树、小寨6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2006年末,全乡共有3096户,12647人,居住着佤、汉、拉祜、布朗、哈尼、彝、傣、回等九种民族,其中:佤族人口6854人,占总人口的54.20%;汉族人口4192人,占总人口的33.15%;其他民族人口1601人,占总人口的12.66%。辖区内少数民族主要信仰,已注册登记的宗教场所有12所。

  三、经济发展
  文东佤族乡内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包括水稻、玉米、甘蔗、茶叶、生猪养殖等,主要支柱产业是甘蔗、茶叶产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结合实际,政府确立了“稳粮、兴畜、保蔗、升茶”的发展思路,并狠抓落实,促使全乡经济不断发展。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35万元,比上年增长2.8%;农村经济总收入1855.6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收入126万元,农民家庭经营经济总收入172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5元,增长6.83%。

  1、农业生产
  文东乡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作为稳民、安民之根本,不断加大以改良土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力实施农业先进科技,一些农业先进技术深入基层深入民心,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业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粮食单产总产的逐年增加。大力引进良种良法,提高良种覆盖面。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900亩,良种覆盖率占总面积的90.7%。特别是杂交玉米的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引进推广了会单4号、兴黄单892、农大3138等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最高时达到了21000亩。2007年全乡总耕地46899亩,其中水田7256亩,台地39634亩,并种有茶叶4651亩,甘蔗6590亩,花椒11亩,有人工造林(速生丰产林)7421亩。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7512亩,总产753万公斤,增长4.2%,平均单产200公斤,增长1%;2005/2006榨季甘蔗入榨量达到13678吨,产值达180万元;共有茶地面积4615亩,采摘面积4251亩,干茶产量达111吨,实现产值166万元,完成茶叶新种植面积700亩。全乡农业总产值1576.9万元。生猪存栏16139头,出栏8884头,增长10.4%,大牲畜存栏5837头,肉类产品消费量达到720吨。在粮、蔗、茶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粮、蔗、茶、畜牧等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贸易为一体的生产格局。

  2、新兴产业
  培植新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蚕桑产业的相关文件精神,完成了440亩的蚕桑定植面积,占任务数的88%。

展开阅读
共有2条信息1/212下一页尾页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