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嗑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5:21:33    作者:admin

宣圣讲义

孔子

  噬嗑继临观之后。为观卦嬗变之象。观为二阳四阴。噬嗑与贲。为三阳三阴。临观之阴阳末交。噬嗑贲则互错。此固天地递嬗自然之序。亦易卦象数推演之大则也。由二阳变三阳。由分立变交错。即如世界万物万事。由简而繁。由分而合之例。原气数必至。生化必然者也。噬嗑卦象。虽三阴三阳。而互相交错。虽阴阳交错。而上下始终、仍配置分明。上为阳。初亦阳。独九四一爻。以阳居两阴之中。于是下为二阴一阳以成震。上为二阳一阴以成离。合而为火雷噬嗑。若四爻变为阴。则成山雷颐。是九四之一阳。有似于颐中含物。此即颐中有物日噬瞌之谓也。颐以二阳分居初上。四阴在中。两端实而中虚。故类于颐。中有九四之阳。则类颐中含物。此取名噬瞌之由来也。噬啮也。食也。嗑合也。合而啮之。为食物之象。内虚而得物。亦为得食之象。以嗑犹口之合。噬犹口齿之咀嚼。与人之食时相类。故传释曰、噬嗑食也。而序卦又曰、嗑者合也。可观而后有所合。所以次观。则又因食物之义。推而及于物之有合也。有合者。如人与己志同道合。相得无间。如人与物、情亲心爱。相需孔殷。以彼此皆乐得之也如不欲。则不能强合。强合之合。非真合也。其终必分。此序卦以噬嗑为合。必因于可观可观于外者。其中必诚。可观于人者。其己必明。人己同观。则无间隔之情。内外同明、则无隐昧之虑。此所以有合。而无虞于终离也。盖以观之二阳分于上下。而更以九四一阳。照于正中。则上下中外无不通明。而刚柔相调。终始相应。其得合也。不亦宜乎。又如人之食物。必因腹之饥。而后欲得之。必因食之美。而后愿得之。非可强人以难食之物。饫人以不饥之食也。苟不饥而食。不美而食。是伪也。非合也。合者、宜也。当也。当其时。宜其事。则自合矣。故噬嗑为合。而取喻于食。其意义可深长思已。

  噬嗑与贲为往来卦。所差在中爻三四之阴阳倒置。噬嗑为六三九四。贲为九三六四。以中爻言。则噬嗑合于末济。贲合于既济。则噬嗑不利于人事。贲有利也。因噬嗑上刚。贲下刚也。以全卦言。噬嗑上离下震。震为长男。离为中女。则上阴下阳。贲上艮下离。艮为少男。则上阳下阴。以卦意言。噬嗑合于泰。贲合于否。则噬嗑利于治道。贲则否也。则噬瞌克孚世运。贲则末也。噬嗑以刚寖长。而得应乎上。贲以柔渐下。而得固于中。则噬嗑宜于内治。以整饬纪纲。贲则宜于外观。以抒扬华美。噬嗑孚于法治。以申明刑赏。贲则孚于文怡。以表章威仪。噬嗑为拨乱反正之道。贲为宣化安民之时。噬嗑为固本定基之功。贲为增饰务观之会。故噬嗑易流于严刻。而定乱反以酿乱。贲易趋于浮夸。而右文反以害文。此用二卦不可不知者也。夫噬嗑以得食之象。喻人民可以安生之意。以有合之义。喻国家可以获助之情。是安内攘外之机。安邦定国之际。不过所虑在苟安而无远志。幸乐而忘大患。故得食者。须知食之匪易。而期毋负于人。有合者。须知合之维艰。而必尽其在己、此仍重在观也。观己观人。观内观外。通明一切。卓立不移。达于天下。自守弗失。则噬嗑乃有成之象。此彖辞所以称为亨也。亨通也。得时乘位。无往不宜之谓亨。噬嗑继临观之余。有大明之象。而上火下木。木火通明。有洞达之象。是在用者善致之耳。卦取于食。明民以食为贵之义。又申戒贪之训。食近乎贪。贪则反为害。得食者之亟宜戒也。民之所以犯法者。莫不由贪。其下者。莫不由食。争食而后讼。贪求而后恶。此噬嗑之弊也。不合之食弗食。已食弗贪。则恶者为善。讼者得和。则诚得噬嗑之道矣。故曰利用狱。狱因争恶而设。无争无恶。何狱之需。可知用狱者。将以儆贪而慎食也。将以明观而知所合也。合者和也。争则失和。恶则伤和。皆背于合。皆缘于贪、起于食耳。此噬嗑以食得名。以合致用也。夫圣人治世。不得不先民食。而有食者。必先慎其所求。故足为治道大端。而戒贪亦治民要德。天下无不食之民。亦多贪求之情。不予之食。固非人道。若不戒其贪。亦乖治道。此噬嗑因食而思用狱也。凡人之情。不得食则求食。已饱煖则求多。末食则羡人之饱。已食则忘人之饥。食之末美。则慕膏粱。食之已甘。则忘困苦。贫者多妬。富者多吝。贫者多求食不得而为盗。富者多餍饫无止而为淫。故贫富之志不同。而争恶之害难已。此狱之所由用也。噬嗑因其所至。推其所原。乃制为卦爻。发为辞句。深探本末。进溯终始。而以食为教。以合为言。使人民知食之所关者重。合之所系者大。不因情以害性。物以害道。不将本以为末。小以为大。则生生之理顺。而天下同安治矣。故名曰噬嗑。

  易卦三阴三阳之卦。多属吉利亨通。以其气数相当。刚柔相得也。其不吉者。如否末济等。则以阴阳背驰。刚柔失调。此由气数升降异宜。消长异时。而与他一卦成正反。如否与泰。末济与既济。皆一正一反。泰吉则否凶。既济亨则末济塞。此正往复之道。兴废之机。非关人事。而人事应之耳。若噬嗑与贲。虽为往来卦。而皆三阴三阳。交错综杂。其始终皆阳。内外皆通。非如否泰末既济之反其类也。只以中爻三四。刚柔各殊。其用遂异。然所异者。不过表里之问。虚实之别。无多差也。故二卦吉凶互见。通塞兼赅。有如咸与恒之例。则以其交错之故。虽不当位。其相得之情末改。虽非至和。其相需之志仍存。细审之。用固不同。统言之。象有相似。此读易者应先知也。不得以其为正反卦。遂视同泰否既末济之大悬殊耳。盖噬嗑以阳卦在内。重在充实其中。贲以阳卦在外。用在辉耀其表。一近于质。一偏于文。质先文后。亦圣人治世要则。此富在教先、礼居食后也。噬嗑以食为重。而明人生之本原。因食而求合。因情而制法。此皆鉴于民志。因于时宜。由此推彼。自内达外。有必然之理数也。后人不解此义。执一见以断全章。泥一言向以概大体。遂使易教终晦。治道用乖。无他。学而不思。知而不达。为之蔽也。譬诸噬嗑彖辞言利用狱。乃推原因食而讼。为争难平。势必用狱。以齐之于道。非重在狱也。狱之先、尚有最重之食在。更有最要之合在。民必有食。一义也。食必有合。二义也。无食而至于争。贪多而忘所合。而后强者陵弱。众者暴寡。而后贫富若仇。窃盗思逞。而后良善失保。家国莫安。于是不得不用狱。以平之,均之、遏之、护之。此用狱乃第三义矣。读者忘其一二。而专重其三。于是尚刑崇法之说兴。而人道益苦。国治益替。岂非大悖易教者哉。此明易之不可缓。而言治者当光求之于经也。

  噬嗑二字义颇有深意。字均从口。示为口舌之用。口舌非徒食也。凡言语辩论。均口舌所司。且为人生要害。食饮为生命之源。一也。言语为意志之见。二也。而呼吸所关。气息所出入。三也。津液所会。吐纳所凭导。四也。故养生者慎饮食。谨行止者慎言语。重呼吸调摄者存津液。皆莫不关口舌。此为人生最要之地,人情最重之体。如修养者。不先吐纳。调呼吸。养津液。则不能成道。处世不慎言论。交接不审辞华。则不能成事。是知言择辞。亦修养之一端。为养生之大节。固不独饮食关乎饥渴。言笑通于心志也。故噬嗑从口。为明生之本源。道之窍要。虽仅取喻于食。实则推之可大可细。而食物之争论,则其最着之用也。噬字从筮。虽为谐声。而有取于卜筮之义。盖噬嗑承观而来。观不云乎。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噬嗑即缘斯义。明神道。重时宜。此所以称为合。上合于天时。中合于人事。下合于物情。如何而后合。则观之大观在上、因神道以设教。则有类于卜筮。以诚明神。以数达理。此所以从筮之微意也。盍字亦然。既本谐声。复取同音。音义皆与合同。合必有开。开于先、而合于后。此相应也。合必有共。共于众、而归于公。此相成也。且盍又与何字义通。言为物多。为类众。将何合乎。则莫外于道。盍字象以皿盛物。亦状人之食也。盛食之具日盍。或作榼廅。实即盍下之皿字。正为盛物之具。上之去字。有如盖。盖亦从盍。上有盖者。中多有物。示非空皿也。噬嗑以食为训。其有物在皿可知。古本作盇。象盖形也。噬嗑就字义讲。即食榼中之食也。因食而合口。则由嗑之通合而广其意。食不必皆具于皿。而饭食则必以皿。此明食之为饭也。饭食乃养生必需者。非他物可比。故不曰噬而曰噬嗑。明食之所重也。人生饮食。固以饭为重。物类之食。亦以所常食之物为重。如牛食草。反刍而嚼之。亦噬嗑之象。然皆于其生命所必需。而后能称其义。故取喻于颐。颐养也。颐中有物。不独指口所含嚼。且示其所含嚼者、为养其生命也。此噬嗑之用。实生物所不可缺。不独人类也。人类为最着者。故彖辞占曰亨。言此理通行天下、皆无异也。且生物得食而亨。亦自至之理。不食何足言亨。亨而食。食之正也。食而亨。亨之大也。既正且大。此所以通行天下无异矣。#p#分页标题#e#

  噬嗑卦象。三阳包纳三阴。阳首阴从。刚柔相得。上离下震。离明震动。表里同功。在六爻言。阳动于下。上出二阴。为震发于地中之象。阴居阳外。阳又包阴。有日明中天之象。下以阳贵。则震为刚。上以阴贵。则离为女。中女长男。刚柔分明。阳施阴应。内外相应。此通达之象。虽不若泰既济之停匀配合。而交错不乱。相互成用。亦有生成之功。故取喻于食物。而训义为有合也。食物以为生。因食以成用。此天下之通则。无论人物皆然。有生必食。有类必合。而人为最着。无食不足以遂其生。不合不足以底于成。此凡事皆然。无时或异也。故易教列同人大有二卦为序。以昭其义。同人着合群之道。大有显得食之情。此最盛治之世也。而噬嗑则兼有之。以明中治之例。而见人生所必需之道也。人生为己为人。为家为国。或为贤智。或愚不肖、或为贵富。或为贫贱。举不外此例。以生以成。下至于为匪盗。为禽兽。犷如狼虎。细如蝼蚁。亦莫不需食以生。赖合以济。食以果腹。而生命以延。合以得助。而事业可举。此二者人情物欲。天地之常。圣人所不易也。乃以噬嗑明其道焉。阳者得阴以相成。柔者藉刚以相保。两相需也。故卦爻交错。以明其意。男女即阴阳刚柔。离震即男女。两相得也。观象则知其意。问名则知其道。因卦爻之交错。则知合得之情。因噬嗑之命名。则知食用之趣。此读者不可不深求者也。

宗主附注

  噬嗑为三阴三阳卦。阳中含阴。阴中含阳。故取象于噬嗑。如口之含物。而食之也。然食物不必皆含嚼。其含嚼者。必待咀嚼而后咽。必因滋味有余。是以含在口中而嚼之。虽曰食。实非止食也。因食而含嚼之耳。故亦曰合。言合其口也。合口则物不外出也。可久留以细嚼之。是噬嗑有食与合二义也。人之食物。恒因需而后甘。不需者不甘也。噬嗑之食物。亦以合而后得其用。合既需也。当其时。宜其地。为合。凡文字中当或宜者。亦多用合。如公文中合行合仰等类。犹语言之该当也。应该也。是噬嗑之合也。非徒指口之合。乃指合乎口胃。亦非徒指口胃之合。乃指合乎时宜。合乎时宜。为易经全体大义。不独噬嗑为然。而噬嗑则尤显着耳。噬嗑之合时宜。正由观而得来。故传曰可观必有所合。言人己同以观察之终。而扫除一切蔽障。两诚相见。如露肺肝。则其所合。正如饥之欲食。渴之欲饮。相需孔亟。安得不相合无间乎。此合字指人与物。人与己。情投意得。如水之与乳。利备益兼。如胶之与漆。其所因者正大。则其成用光明。此即取卦象。两阳介于始终。一阳通于内外。阳以包阴。刚以携柔。其相得而有合。乃顺乎二气自然之性。乾坤自在之德也。故噬嗑以合而能亨。合则亨。言无所不合。则无所不亨。亨通也。终则有始。是曰大通。此噬嗑之大用也。

宏教附注

  噬嗑重在食。正与民生重食之义同。以福祸相倚。利害相因。食之所重。岂徒一饥饱哉。富贵贫贱。良莠善恶。何一不与食相缘。故易卦拈出食字。而更申以合字。食合之不当。则齐之以狱。此圣人治民之大则也。食岂易言哉。此食字即民生。生字。不但指饮食。凡人生所需。皆与食同视。读者宜准此解之。

  又曰。噬嗑一卦。因食而及于道。因情而及于理。此由近以推远。内以达外者也。噬嗑虽得食。而重在食之能安能久。以食为一日不可缺者。故戒于争与贪。争则不均。贪则不公。不均不公则乱。不中则淫。淫乱之行。唯法以儆之。此利用狱。乃先王不得己者也。然为生物,不能无食。此至情至理。可戒勿争。不可令勿食。可止勿贪。不可使无食。此圣人重民食。为致治之本也.易教于此卦。与大有同人两卦。皆为关民生之道。而其旨无不在均平公正。富以天下。食以天下。天下皆富。则大有之义。天下皆食。则噬嗑之义。卦以雷电合为象。雷雨电火。阴阳相济。此有食之象也。离火亦为日。日中而食。古之常制。此义所关甚大。容后再详。

  噬嗑:亨、利用狱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彖辞。言全卦之用也。利字亦可连上亨字读。古文简晷。省一利字。亨利为四德之二。乾坤二卦。坤则云利牝马之贞。以所利有所指也。亨当夏时。万物发育盛大之际。利当秋时。万物成熟收获之日。其德用各有所指。亨者通也。通于一切。通于天下。是噬嗑之德。因食与合。能行于天下也。利用狱之义。已见前讲。盖以噬嗑之道。含有争讼之意。为食而争讼。为不合而争讼。乃不得不求其平。此利用狱。实噬嗑兼具之用。亦所以成其亨达之德者也。除暴所以安良。去争所以致和。然后天下一家。万类大同。此乾坤亨德之极则也。故言噬嗑之德用。曰亨。曰利用狱。利以成其亨。实即噬嗑之大用在于亨耳。何以亨。则以得食而有合。得食、人之常情。有合。事之常需。此所以为亨也。或以噬嗑既亨。不宜用狱。则末知圣人制法明刑之由来。人情无不多欲。为食而争。势所不免。人心无不好胜。因群而斗。亦所易见。虽食为必需。而贪求则不可纵。合为善德。而朋比则不可逭。此用狱因情志之失中。而致用之末当。不得不别求其平。以齐之于一也。何以知其必失中也。必不当也。则为噬嗑本依情欲而成用。情欲无所制。末有不及于恶者。噬嗑之德。本以和合而致功。和合之间。恒易为背谬之举。以善恶不一。善常为恶所累。则争讼斗殴。即由此而成。且人之常情。以安为先。求安必去其不安。事之至理。以利为尚。欲利必防其不利。此用狱。重在保其安、而大其利耳。何以辞知其利用狱。则以卦爻知之。卦正位不当。首位失中。柔居五爻。阴得上行。其情易偏。其志易荡。偏则失中。荡则失和。为利反害。为亨反塞。斯不可以不救之。则用狱正所以致其中和。遂其德用。有必至之势。必然之理也。然噬嗑吉卦也。用狱则非吉事。而赖此以成其吉。犹罚恶为教善也。刑莠为保良也。天道以舂之蕃殖。为秋之收成。此福也。秋之肃杀。致冬之凋零。则非福也。而适以成其福。物老而后实。谷杀而后获。以其害正其利也。人亦法之。因狱以成其生。因刑以全其德。此天人相同之道。即噬嗑食合与狱兼备之义也。以本于天道。依于人情。顺于物理。故能亨通、而无所阻格也。读者当于亨利二德、分别求之。则可明噬嗑之大用。及辞义之微旨矣。

  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彖辞之义。而见噬嗑之道、及其大用也。噬嗑卦与颐同象。唯多九四一阳。故曰颐中有物。以类人口中含有物也。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言噬嗑因食与合而得亨。通行天下而无阻。则顺以致之。其用大矣。上离为柔。离火为明。下震为刚。震雷为动。故曰刚柔分动而明。以上下阴阳分明。离震合德。有比于男女相慕。情志相得。而阴需阳。刚喜柔。虽分而不离。动而有序。此为人生至道。实发乎情。止乎理者也。雷电合而章四句。以离象日。亦象电。由阳称曰日。由阴称曰电。雷即震也。以其相合。故称电而不称日。且在阳卦之上。其用宜柔。不得称日。日与雷。用相反。德相违。不似电之同类也。以卦言日离震。以用言日雷电。与天火同人火天大有。称火而不称日者、其义一例。皆视其用之宜而称之。亦以其德之合而名之。如离泥于象日。则噬嗑不得有食与合之用。易重在用。用重在宜。视时之宜。而辨其用。因用之利。而别其称。初非一定不改者也。即在一卦中或前称电。而后称日。亦无不可以爻有异用。时有异宜。各从其便。不得泥也。柔得中而上行。指离之中爻。居上卦正位。而离在上。阳随阴升也。五爻为阴。故曰不当位。然不当者、正以其柔得中也。得中则有大用。柔主杀。而德为阴险。故其用宜于刑狱。卦之德固如是也。柔不可长。阴不可大。正如情不可过。欲不可纵同理。今阴柔得长大。是情欲易纵恣。虽欲不用刑狱。亦将无以剂之于平。则不得保其噬嗑之用。故用狱者。正所以为成噬嗑之用。而全人类之生也。#p#分页标题#e#

  噬嗑本以阳含阴。而阳德光明。阴德晦昧。此利用狱、即本阴爻之用也。如人食物。唇舌齿牙。刚柔各异。而相互为用。阙一不可。则噬嗑虽本生成之道。为养育之用。而必兼取刑罚之功。作儆惩之图。非相反也。似反而实相成。其卦义仍重在生养也。阴虽在上、而不当位。终在阳所包涵之中。阳有不逮。阴以济之、非变于阴也。故辞称其分明合章。而又嫌其不当位。以见噬嗑固生养之事。而徒生养。不足以全其德用。正如人之需教诲。而后成才。不独富庶之为急务。即教诲又需鞭扑。而后达用。不独提命之为要图。可见圣人治民。其道不一。而其旨归则无殊。无非遂其生成而已。刑赏一也。罚恶与奖善同也。食教一也。养身与成德同也。知乎此。则知噬嗑之用狱。实不可缓也。更就卦爻证之。上电下雷。雷电天威之所着也。而行雨泽。以成天恩。恩由威出。则刑狱、正所以成其生养教化也。教化固在乎德。而顽梗者、必赖于刑。生养固在乎财。而贪黩者、必正以法。此刑法为全良善。而成政教必备之物也。圣人鉴于民情。察于事理。乃因食而思及刑法。因噬嗑而策及用狱。此本末相应。体用相偕者。实由卦象而证得之。故命曰噬嗑。而取象于雷电合德。刚柔相济。而取用于阴阳相成。其辞虽简。其义无尽。读者善用之。治平之道已过半矣。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噬嗑卦象。关乎人事之用也。噬瞌为雷电之合。已见前讲。雷鸣而发光为电。是水火同济之象。电为光明。雷为威严。光明则照物。威严则镇物。万物因得雷电之施。而有生成之用。以雷电之后有雨泽也。则雷电为成雨泽之用。即威光为成恩泽之施。恩由威行。是以先王明罚勑法。将以成其德治也。法者补德之不备。罚者申教之末遍。教行则无待于罚。德成则无庸于法。而先王犹用之者。非教之不立。德之不章。实以教之难周。而民性之不齐也。德之难化。而民情之易恶也。故鉴于天之雷电并至。为雨泽之先声。乃明罚以昭其教。勑法以明其德。罚不必用。而不可不明。法不必张。而不可不勑。诚以噬嗑之象。阳以范阴。刚以翕柔。二气得其正道。上下获由于轨物之中也。更就事言。食者人情。而有道以取之予之。合者人义。而有德以别之同之。不合于道。则食为非礼。不据于德。则合为作奸、。为严其界而立法。正其义而有罚。此刑律之备。正以适夫情。止夫礼。使得中道而归大同也。故圣人制为定教。布之天下。贵贱不可移。智愚不可犯。上孚天道。下剂物欲。中依人事。以法于雷电噬嗑之象。俾后世皆知法律之由起。刑罚之所重也。然易辞简意晷。或末尽明其故。因颐中有物。而知人之需食。食之启争。因雷电之合。而知事以群建。道以正立。则为成其大用。必有取于罚与法者。实圣人鉴天以知人。因人以明天。天人之间。其道一致。读者推原其始。而后知易教之深远也。

宗主附注

  噬嗑以离震二卦合成。有光明震动之义。而训为食与合。以有食始能动。能合必光明。由己言。则在得食以尽其力。由人言。则在光明以合于众,简言之既忠信二字。尽己为忠。孚众为信。忠信为处世接物要道。论语曰主忠信。能忠信。则蛮貊之邦可行。不忠信.则至亲不达。卦辞称为亨。言其德能通行天下。正以能忠信也。忠信之至。内外同达。此所以无不亨也。细绎辞义。当知易教之所在矣。又曰。噬嗑二字。前己讲释。尚有余义。兹补述之。噬从筮有卜筮之义。古人决疑所用筮法。明人生于天。则凡行动。无不决之于天。噬以食为训。饮食养生之要事。其利害涉乎身命与嗣续。则其取舍必慎,有如他事之待决卜筮。以期毋背于生。毋逆乎天。故字从筮。嗑者合也。而有吸呷之义。俗或作喝。即以口饮汤水也。人之饮食。二者缺一不可。噬为食。嗑为饮。换言之。即饮食二字。饮食皆养身之事。而其要适乎天性。孚于生生之德。故以合为训也。以象言之。噬为张齿啮物。嗑为翕唇呷物。即开合之谓。一开一合。为乾坤之道。而阴阳由兹出焉。生化由兹成焉。故噬嗑之义。取象天地之生化万物。人类之生成一切。其道极广。不徒止于饮食己也。

宏教附注

  夫子所讲,注重在法律发生之源。近人只言法律。而不知法律生于何处。由食而后成用狱。一语揭示刑所自出。即法律必与经济相成。且法律实为经济之助。人之生养食。法律正所以使之得食。食有不均则争。法律正所以使之无争。此法律为民生立也。人民无生。奚有法律之可言。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足见其不济也。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此当云。食者本也。法者未也。本末不定。奚以言治。此夫子再言之也。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初九爻辞。言初爻之用也。噬嗑全卦之用。即食与合二大义。关乎食者。有和与争。关乎合者。有真与伪。以道得食则和。否则争。以正得合则真。否则伪。和为吉。争则凶。真为吉。伪则凶。此视乎时地之宜。与情志之当辨之。各爻辞或就食言。或就合言。而凶与吉依此判也。初九阳动于下。其用在合。与上九相类。故皆称校。言其合必有校也。校古与较同。相计较也。合者两宜。有一不宜、非合也。必较之于事物。而验其合否。如人之着屦。必较之以足。足合则合。足之不合。则屦无用。虽为屦、不成用。是有其名、而实不称者。伪也。初九居下位近地。犹人之足。其所需者屦也。因需而得其用为合。即噬嗑之义与用也。与因饥得食同意。食以果腹。身之所养也。屦以保足。身之所安也。皆人情所急。而凡人所必得者。设得之而不为用。则与不得同。如食之不能养身。其害甚于不食。则宁无食也。初九以一阳在下。上接二阴。其德不相当。其志不相得。犹人足大而屦小。则不为用可知。不为用而强之。必有所损。灭趾者。损其趾、以与屦合也。削足适屦之意。因屦与足校、而有差。则欲其合。必灭其趾。灭趾以合屦。合则合矣。而不能行。以趾之伤也。伤其趾、以求合于屦。而不能行。是何需于屦哉。人之需屦。为其行也。得屦而反不能行。其非真合可知。故爻辞以喻初九之合为伪也。伪出于己。而己受其害。无遗于人。则害犹小。故占曰无咎。言其害止于不能行耳。初九在下。本勿用之时。虽不行、不为咎。以时地使之然也。其为此喻者。二阴一阳。宾主不相得。刚柔不相当。求合而非其俦。求配而非其偶。勉强相就。终非所宜。正如削足适屦。将何以为行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九处不行之地。又遭不行之病也。不行为时之所宜。故占无咎。或释之曰、校为桎梏。屦为加侄梏于足。乃因象辞有罚法之文。遂附于刑罪之例。实与噬嗑之义不合。以古人明罚勑法。不必刑人。而屦校灭趾。亦非仅为刑人之象。刑人而至加械。而至灭趾。此已近酷。初九静居初动。末有大慝。宁用重典。此不当也。且释象只言不行。以明无咎之占。则非指刑人可知。刑人则必有咎。受刑自不能行。此读原文即可明者。唯灭趾为害。而不曰害者。则以咎由求合。其志可许。故得无咎。俟讲上九时。更可互证其义。#p#分页标题#e#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六二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吉凶也。初爻言屦校灭趾。与上九之何校灭耳。及本爻之噬肤灭鼻。三灭字。皆由不当而得。灭者、没也。损也。有所伤害。而不得全其体也。若以事言。则失败也。屈辱也。不得全其令名。保其功业之谓也。入水曰没。以身为水所淹也。人火曰灭。以形为火所焚也。因受物之害。不克自全。故曰灭。非谓斩之或去之也。噬嗑以食为用。以合为义。食与合。当则吉。有一不当。则必受其害。初九之灭趾。上九之灭耳。合不当也。六二之灭鼻。食不当也。噬嗑全卦六爻。初与上皆阳。主合之道。如人之上下唇。故重在合。六二至六五。居卦之中。主食之道。如人之口。故重在食。此爻辞分别取喻也。然合者求之于外。食者纳之于中。合之用、在于相得。食之用、在于相安。其义固一。其致少异。皆以当为贵。需为务。当则为道需则为宜。道可远可久。宜可进可退。有非道者。则如貌合神离。不得久也。有非宜者。则如饮酖止渴。不得出也。故吉凶之判在此。六二噬肤灭鼻。食不当也。何以不当。非所需也。不需而食之。其受害可知。肤者皮也。鼻则近口。因噬皮而伤其鼻。非皮之刺鼻肉。乃皮臭之害鼻官也。肤非可噬之物。鼻为辨臭之官。因贪于异昧而害于鼻之官。犹喜食腐物者。不顾鼻之恶也。徒快于口舌。而忘其鼻之所司。则鼻受其损矣。乃有灭鼻之称。意即因情害性。得不偿失之谓。与逐臭嗜痂、同为癖也。而非正道。故有灭鼻之喻。然噬肤者。所欲有限。害于鼻之官。而非大眚故占曰无咎。为咎不足言也。

  或以噬肤为食皮内肉。而灭鼻则因贪食而伤其鼻。其意亦通。唯肤字与腐字古通用。古作胕或腑。易之则成腐。以肉腐而仅存皮也。故曰灭鼻。犹人食腐、掩鼻而咽之意。又肤者浅也。灭者深也。浅食而深噬之。则有灭鼻之虞。为鼻为食所蔽。不复辨其香臭也。食浅者、不必深吮之。今至灭鼻。则食近于贪矣。总而论之。皆由食之不当。贪也、癖也。其害正同。不独不养生。且将为身害。是圣人所同戒也。戒贪则无因情害性。戒癖则无因病损身。而以所害者、止于一人。所损者、止于自己。故无大咎。然既曰无咎。则有咎可知。饮食之微。口腹之祸。虽无大咎。其非合于道可见。故辞以之为喻。明食之不可不谨也。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盖六二爻居内卦之中。以柔行柔。下接初九。上邻六三。而与九四对。二四同功。而刚柔异性。其下初九之阳。奋起上升。柔不能制。虽不为抗。而无调和之力。虽得居中。而有偏党之嫌。则以柔乘刚。而不克自全其柔也。故有噬肤灭鼻之象。言人之情欲易肆。物好易干。而性不克制之。道不得止之。乃顺其所欲而偏。役于所好为癖。偏则为贪。癖则为僻。贪鄙之念。是成卑污之行。僻怪之情。足致龌龊之病。此噬肤为不当。而灭鼻为自贻伊戚也。夫易之用。贵在得平。刚柔勿相乖。阴阳无太过。则中和之道。情性之正者也。六二偏柔。而加于刚。上下二阳夹两阴于中。九四之刚不让。初九之阳过迫。虽得中位。不克自贞。而不觉近于贪磷于癖耳。所幸已得正位。其本犹存。一时之偏。不足累其固有之德。一人之癖。不足损其外物之情。故仍免咎。圣人冀人之全性。而不废人情。嘉人之至性。而不拒物好。乃明着为教。使知所省。则贪者可归于廉。癖者可复于正。此言外之意也。就爻位言。归廉复正。原无不可以。既居中位。秉静德。而初四二阳尚足资为鉴。六五一阴。亦可引为助。则暂时之蔽。末必无他日之光明。一己之欲。末必旡就正之师友也。故爻辞称无咎者。实已暗启其悔过之机。而期更得成全之道耳。此爻辞义。后人多误解。兹特正之。要知易辞大都取喻小而寓理大。引象浅而含义深。读者宜推而广之。则左右逢源。要义无穷尽矣。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六三爻辞。言三爻之吉凶也。噬嗑卦自二爻至五爻。皆称噬。以在口中之象。如入食物之时。而以爻有刚柔。位有内外。所食有异。所得亦殊。六三已由内卦而接近外卦。与九四爻同属中爻。故所噬异于六二。六二称肤。以易食也。六三则介于内外。而以柔履刚位。外柔内刚。体阳用阴。乃有食腊之喻。腊乾肉而犹润者。如今咸肉之类。昔者、夙夜也。与夕通。前夕所藏之肉。故曰腊。藏而末腐。故非肤可比。乾而犹润。故非胏可比。以其藏不久。与四五两爻之象有异。四五爻皆曰乾。此但曰腊。可见其末全乾也。内卦为震为风。外为离为火为日。近离则乾。属震、故不日乾。犹今俗风干之肉。末经烘爆者也。以爻位虽刚。而爻为柔。地虽近火。而居在下。其象有如腊也。噬之者、本非不吉。而遇毒者。风干之肉易为毒也。然毒不甚。噬者毋贪。亦可免咎。故曰小吝。无咎与小吝。为爻之用。亦为人事之则。以六三不当位。其用有客。人如则之。则亦为吝。吝与贪为主宾。由主言为吝。由寡言为贪。噬之多则为贪。予之少、则为吝。六三之吝。由于不许贪多。而不得不出于吝。是吝由自出。故曰小吝。小吝不害大德。况出于噬者。则无咎可知。若反其道而必贪求。则固有咎。是无咎者。以人之明哲而能免耳、六三为人爻之始。人道所见。以人胜天。而能明其德。则虽不慎于始。而能自忏于终。斯遇毒不为害也。夫遇毒、固由意外。而噬肉、则在情中。情之不可逞也有如是。可见圣人垂戒之旨深矣。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爻辞遇毒之由来也。六三阳遇阴爻。故日遇毒。然他卦末日毒。而此爻以毒称者。因噬嗑主食。食不当则为毒。不必真毒物也。食以养生为本。非养生者。犹服毒也。为其有害于身耳。六三食腊。本为养生。而腊非鲜肉。且已宿夕,其有害于人可知。爻辞因阳与阴违。故以毒为喻。推之凡事之不利于行。物之不合于用。而强求之。皆有遇毒之患。以其不当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九四爻辞。言四爻之用、及其吉凶也。九四居外卦之始。为人爻之一。与六三同居中央。而恰与末济相类。阴阳失当。刚柔不中。其用艰苦。其德阻滞。不似既济之顺而易成。亨而能大也。然以阳居阴位。柔遇刚爻。在口之中。得食之象。亦如六三六五。故皆以噬肉为喻。第九四以一阳居众阴之中。以刚为用。上与上九应。下与初九协。三阳具张。以裹胁群阴。持中有物。吐茹有节。乃有噬乾胏得金矢之辞。乾胏亦肉类。而非真肉。以秉阳刚。有坚韧之象。胏原柔物。乾则变坚。即今乾肺肝之类。胏同肺。称肺赅其他内脏。如心腹肫皮皆是。以异于肉。故不曰肉。以其较肉坚也。九四居中而为刚爻。斯有是喻。噬之而得金矢。以中藏刚也。正如剖腹得珠。破肫得石之例。以藏在脏府肠胃之内者。畜之所吞。犹末化也。食而得之。出乎意外。而以中刚。乃在理中。不足怪矣。矢非箭。乃屎也。金矢以在肠胃中、与屎混。形若乾矢橛耳。盖食腹中杂类。而忽见金矢。为幸而得财。本非所求。而竟得之。斯为幸获。幸者不正得亦无福。然已得之。其利可见。贪利则凶。惩幸则吉。艰贞者自惩于贪。而知幸得之不正。乃返求诸己。而励其苦心。坚其贞节。如是则终吉矣。故曰利艰贞吉。四字四句。合之为一句。言得金矢为利。因非分而自戒为艰。因自励以为守为贞。因此不渝乃成其利为吉。合之则以艰贞为吉为利。其义固通。诚以食而得财。易误于贪。而启其幸得之念。苟不自检。是利反为害。得反为失。圣人不矫情以为伪。则偶得无害于利。不纵情以肆贪。则非分不遭其凶。此爻辞四字。实含深意。夫食胏而得金矢。以意外之获。而为易得易失之缘。君子所慎。小人所喜。苟不明得失之道。则必干于利害之灾。不辨邪正之途。则必昧于吉凶之理。是得者为失。吉者为凶。此人情所当自谨。而因此爻之义。明其自处之道也。释文称为末光。言得之不光明正大。则必戒之以艰贞。以自保其刚。无污于物。故九四之得为吉。较六三异者。以其能刚也。若不能刚。则失爻义矣。#p#分页标题#e#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得失之有道也。噬嗑以得失为大用。因食与合所关。为得为失。全系乎道。道有应得。得之为利。道不应得。得之反害。反言之。于失亦然。失之当者。虽失无咎。失之不当。失固有损。且害道焉。如初九六二、失而当。乃无咎。而上九则不当。故凶。六三九四、得之末当。虽得非吉。六五则当。故无咎。而九四之不当。又异六三。以九四阳也。德用可大。行止可正。且近于五。其位已隆。其势已盛。故有利吉之占。与六三之遇毒。利害悬殊。唯以九四当代昭明德之地。有以身作则之义。应自省于得失。辨于贪廉。方为合道。今以食肉之细。而得金矢之贵。虽无贪得之心。终有爱宝之嫌。其来匪正。其受有玷。是以于其得也、有末光之辞。末光者、言末能光明正大也。因食而得金。有类于窃取苟得之所为。行末光明。名非正大。然既非有意贪求。而所遇又出乎自然。更不别生贪念。而所得止于金矢。则不伤大德。无累全体。只要戒之于后。永持其操。行之有素。克保其誉。则虽末光。犹占吉利。观于利艰贞吉之辞。可见易教重以艰贞为训也。艰者知其难、而不敢自逸。贞者执其正。而不敢自肆。因幸擭而无贪心。有所利而非自私。则艰贞足励其德。以盖其愆矣。此释文仅曰末光。而无他贬词也。若进至六五。则得为当。行足以昭示于人。用足以施被于下。则无末光之讥矣。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六五爻辞。言五爻之用及其吉凶也。六五居上卦之中为全卦之主。位为离卦中爻。与下六二相对。皆阴也。不过六五为阳位。与六三同功。以柔行刚。以阴居阳。本非当。而以五爻正位。在二阳爻之间。乃为当也。全卦大用。系于此爻。亦止于此爻。噬嗑以食为用。六五之食。更过于下三爻。自六二始以食称。由噬肤及胏。进而噬乾肉。其食渐加。其味渐厚。而其所得亦渐多。六五以噬乾肉、而得黄金。已异于九四。且以正位逢时。为当大用之际。柔与刚协。左右有辅。为当权乘势之时。其食弥甘。其得弥富。有由来矣。五爻为阳。上下皆刚爻。阴以绾阳。柔以履刚。故有乾肉之供噬。黄金之待取。有如在上位者。群下供奉。全国贡纳。富且贵也。福禄之优。名位之荣。盖集全体之精华。以备一人之服用。其数固如是。非人可强致者也。然天之所眷者德。民之所望者恩。德业者。福禄之源。恩泽者、名位之本。报施有数。因果不虚。既非幸致。自难徒取。故六五虽得甘美之食。贵重之财。而必有以副其德。推其恩。大其道。弘其用。则返躬自审。能无愧乎。夙夕自省。能无忝乎、上对天地之生成。下对民人之供养。果皆安于心乎。惬于意乎。则当因离之光明。而反于乾之乾惕。由震之奋勉。而归于坤之静顺。此贞厉二字所昭示之德。实为六五爻用者之大经大法也。贞者、由外而内。自保其节。富贵不淫之道也。厉者、由内而外。自弘其德。夙夜不懈之道也。厉与励同义。即乾夕惕若厉之厉字。为鉴于所处之安美。则不敢少存怠逸之心。鉴于所遇之崇隆。则不敢少有骄奢之志。故贞且厉。以求免于咎戾。而后能长保其禄位也。爻辞乾肉以喻厚禄。黄金以喻多财。厚禄足以养身。多财足以致用。二者既备。天下不难治平。所虑者。有禄位、不能永享。有财用、不能立德。则末能贞厉。福且为祸。利且为害。是虽一时之尊荣安富。将为无穷之忧患毒害也。故在六三为毒、六五不曰毒者。以克贞厉也。苟不贞厉。固亦如六三为毒矣。然六三之毒。以位不正。得不当。六五则居正位。而所得当。天所予也。民所愿也。虽甘美。不为饕餮。虽富有。不为贪婪。以分所宜也。全卦之用。归于此一爻。故有是象。不得以下三爻为比也。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时位之可贵也。六五得位乘时。多得美食。无害于道。唯在能贞厉。则自免咎。以贞厉足大其用。广其德。使天下同富其财。美其食。天下皆安。而己亦能长保久享。以竟六五之用。是不独无咎已也、六三得食不丰而遇毒。九四得食较美而末光。唯六五称得当。时位之义大矣哉。又九四金矢。其质下。而所得自内。六五黄金。其数无限。而所得自外虽与乾肉并称。实则肉与金。不必同一时至。与九四所得者不同。读者勿泥其辞可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

宣圣讲义

孔子

  此噬嗑上九爻辞也。噬嗑全卦大用。既止于六五。则上爻已穷。有如乾之亢龙。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虽翘居高上。而不得与其下接。则为无用之地。而成无功之时。此凡各卦皆然。而噬嗑则尤甚。故在乾之上九。不过有悔而已。而噬嗑上九。则反吉为凶。凶对以下各爻言。各爻皆有所用。虽贵贱不同。皆有所得。虽多寡不类。其用其得。末尝异也。而在六五。则用愈昭。得愈厚。则以位与时之当。而天眷之正隆。民归之咸偏也。虽有贪婪之嫌。而不易其贞厉之吉。虽有奢侈之害。而不失其肉与黄金之利。此占易者所当知也。至上九则不然。上九为离上爻。即乾上九。下与九四应。而中含六五一阴。更与初九合。而中梗二阴一阳。在象有如口之外唇。已无物可食。在用已居极地。遂无朋与合。噬嗑以食合为用。至此其用乃穷。穷则变。变则通。穷而不变则凶。噬嗑上九。以快志之余。席丰厚之业。而末肯遽降其志。辱其身。乃仍欲以逐逐。视以眈眈。求有所足于心。达于用。则其所得。恰与前爻相反。此事所必至。理所必然者也。故爻辞断其为凶。为其不克自悟也。噬嗑全卦六爻。初上主合。以如口之上下唇也。中四爻主食。以象物之在颐中也。此义已详初九。唯上九以时位不同。乃异初九之用。虽志在求合。而下无所辅。中无所交。虽欲强合。徒贻后患。爻辞以何校灭耳为喻。盖明其合之不得。且为害矣。何同荷。负荷也。负载于首或肩、皆日荷。荷者必有所承。或轻或重。或巨或细。以其所宜而后为利。今上九所荷。乃不宜也。不宜者而强荷之。则必有所损。与初九之削足适屦相类。故有灭耳之占。荷不合于首。则下蔽其耳。荷不合于肩。则旁障其耳。皆同有灭耳之象。即使耳不能为听也。耳为主听之官。今减其耳。何以为听。欲得其物。而害其身。用其首或肩。而损其耳。是所得不偿所失。所害切于五官。所蔽及于聪明。是犹汩其性以快其欲。乱其心以适其志。则昏昧之夫。聋赎之人之所为耳。人而失其灵明。绝其知识。虽有生气。何异木石。虽能行动。何殊鸟兽。木石之伦。不足与言性情。鸟兽之类。不足与言道德。则以其所生者早失。受于天者弗全也。生失而天弗全。则虽能食。亦奚足称。虽有合。亦奚足贵。故上九之用。不如其不用。而所荷、不如其无荷也。其凶固宜矣。#p#分页标题#e#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宣圣讲义

孔子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聪者、耳听五声也。人之耳目。为聪明所寄。无耳即无聪。故日聪不明。盖上九独居高位。下无辅佐。内无助襄。一人之耳目。不能为听。则天下之事物。不足以辨其是非。是虽有耳。等于不聪。正如荷物而自蔽其听官也。又如掩耳盗铃。自己不闻其声。虽有耳。与龚无异。其用之不足称可知。且居高者。本可多闻见。广视听。而反不聪。则物为之蔽障也。物之蔽障。起于心之贪得。是不可责物。而咎在己之不明。故不聪者。乃互为因果。先有不聪之心。而后成不聪之耳。甚哉。物欲之易误人聪明也。夫上九本离火之用。为光明之原。乃以时过境迁。数穷事变。反为不聪。则是变离为坎之象。由阳而阴。由明而晦。其害不止于一己。乃与初九异而占为凶。凶言将来之祸。及于天下。不独一时之害。累于己身已也。盖噬嗑本人情而成德。因人欲而见道。苟悖乎道。则人欲不可遏止。徇乎情。则德用不得成全此圣人之所忧。而特着于易以为训。读者验其吉凶之数。当可以得其从违之道矣。

宗主疏述

  噬嗑卦以食合二义为大用。而彖辞称为利用狱。故后人释爻辞。率及罚人刑具。谓爻象所指。多关用狱之事。其实不然。诚以用狱一语。乃圣人因象制用之意。正如利涉大川之例。爻辞不必皆关渡济也。盖古人明刑饬法。将以儆众。非好为罚也。将以止奸。非预知必犯也。故书曰。刑期无刑。噬嗑以卦象有口食之形。又有囚人之象。物之在口。人之在囚。皆易入难出。多伤少全。人之齿牙。犹刑之斧钻。人之喉舌。犹讼之狱囚。食者以物养身。刑者以法保众。其义有相类也。合之宜否。犹事之正邪。其道有相同也。因食与合。而连及于用狱。乃推广卦用之辞。非谓噬嗑专为刑狱用也。释者不揣其本。而必附会于狱刑。是悖圣人立辞之原旨矣。如爻辞减趾、而必此于刖足。灭耳。而必此于刵刑。是皆臆强牵。不足以达爻辞之义。故夫子不讲。非遣之也。噬嗑以食为人生大事。因食而有讼。以合为人道大则。因合而有奸。奸讼苟兴。辟刑斯尚则用狱亦势有必至。理有固然。非圣人故为之辞也。然食与合乃本义。用狱则由食台推充之用。其不能并为一谈。等量齐观。亦巳明甚。则爻辞所指。必皆循其本义。先其大用。就食与合。明其得失。及其吉凶。此凡易辞皆如此例者。而噬嗤当亦不能遽舍其本。而求其末。弃其大。而许其细。则关于刑法一层。谓可推及之则可。谓专为是释。则不可。何况爻辞明明以食合为言。初末尝拟及刑罚者哉。

  噬嗑言食。而爻辞一再称得金。此义人多末达。古以食货并重。二者皆民生之本。无食无以生,无钱亦然。故货币之要。不下于食也。古者重农。耕而得食。此就力田者言。若农民之外。如士工商贾。率皆不能自耕得食。官有禄以代耕。商有物以易米。士或兼农。工或兼种。则犹可自食。此外莫不仰赖于交易。则货币实为易食之所必需。虽黄金不足以果口腹。而食之来。有待于黄金。即目之为食。亦无不可。若在上古。农耕末兴。渔猎以食。而时无货币。物物交易。此日中为市。自黄帝时即有之。斯时人民生活极简。得食较易。固无待于货币。然以物易物。终嫌不便。久而感其困苦。思所以利之。此货币之起源。实与人民生活之繁同其时。人民既众。需食亦多而渔猎不足以生。农桑遂继之以发达。田土既辟。居趾乃囿。非复游牧之可此。交易亦愈觉为难。此货币代物交换。乃势所必至。于是货币与食同重。实自中古巳然。尧舜三代。文化日隆。币制渐定。文王作易。知食货为民生必需。而噬嗑爻辞。肉金并举。由此可见当时民倩之所尚矣。因食肉而得金。亦犹因耕田而获玉。金玉虽实。在平民视之。亦不过多得食耳。而在贵人视之。则足以供其作业之用。弘非粒民之心。则得金之利。何啻十倍于肉。肉徒果一人之腹。快一时之欲。金则可以发挥事功。富厚天下。此其利。有与大有之志向。故爻辞于六五之占。称为得当。则以其位言之也。有其位者。必有其德。有其德者。必能用其财。此大学谕财用时。始于慎德。而终于有用。且必称之君子。连及有人。以见治平之功。非备此数者不达。噬隘六五之得当。正如此义。并非以其成一人之富也。六五之得金。即噬啗嗑全卦大用之告成。圣人以民为先。民皆得食而后谓之不饥。民皆得富。而后谓之不贫。初未尝以己为念。是六五之得金。天下之利也。得之而能用。故为利利及天下。故为天下之利。天下皆利。己又何尝不利哉。此六五之占。实我与天下皆得食之象。亦即我与天下同富之象。天下既同富矣。尚有不合者乎。则食与合。二犹一也。读者须推其意而深求之则圣人立辞之心可了然矣。

展开阅读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