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习俗,盘点东乡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0日 10:06:32    作者:网络

  东乡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背景,其起源可追溯至13世纪20年代末,东乡族文化是由多个名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东乡族中有一种无檐的帽子,其实就是来源于蒙古族的脑帽。多个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别具一格的东乡族文化,那么,东乡族的风俗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吧!


  一、东乡族食俗: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分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1)食俗:
  东乡族聚居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境内,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宗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着特色。如青稞炒面,拌胡麻煮的稠汤;嫩麦穗煮熟磨成长“麦索”,拌炒菜、油辣子、蒜泥合食;青稞、豆子混合磨粉,用酸浆水和匀做成面疙瘩;面粉搅成糊,加土豆丁和酸浆水制成的“散饭”;稠面浆加韭菜、胡萝卜、咸菜、葱花、辣椒、蒜泥、酸浆水做的“搅团”;牛羊头蹄汤加各种粮食煮成的“罗波弱粥”。

  东乡族饭食中也有单料单做的,如青稞发酵后蒸熟的“锅塌”,硬面团放在琼锅中焐熟的“琼锅馍”,发芽小麦磨浆夹在两层薄饼中烙熟的“芽尝”,小米面用滚开水搅成糊状在炕洞焐熟的“米面窝窝”。由于许多粮食事前都要粉碎,所以东乡族中每户都有一副小石磨,相当精巧。

  在日常饮食中,东乡人特别偏爱土豆制品,几乎餐餐不离。在时在炕火灰中焐,有时放在火上烤,有时加羊肉丝炒,有时煮烂用青稞面、酸菜、蒜泥拌吃,真是百变百吃不厌。

  东乡人一日三餐,都是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东乡族人吃饭时先敬老人动口品尝,席间吃肉、喝饮时要先敬老人动口。妇女一般另席就餐。凡有客人到家,一定要让客人在炕上的首位坐下(坐位以炕内靠墙的为首位),然后端上盖碗茶、面饼、麦索、辣子炒土豆等款待客人。

  东乡族的陪客习俗也很有特色,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

  在招待来客时,他们要侍立一旁,一再劝客人吃饱、喝好,这叫“伺客”,东乡族伺客吃鸡时有一种独特的习俗--礼让鸡尖。“鸡尖”是指鸡的尾巴骨。一只鸡炖熟后要剁成13块,即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长辈吃大块,小辈吃小块,鸡尖最为贵重,一般都献给客人。

  得到主人所敬“鸡尖”的那位客人,不能立即吃掉“鸡尖”,而是要待大家吃到最后时,再夹起“鸡尖”,礼让给自己认为有威望的人或同辈人。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常规客套程序,谁也不能随便接受。要是那一位客人吃了“鸡尖”,象征他代表大家吃了席上的鸡,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鸡是专为他的光临而宰的,感到十分荣幸、自豪。

  东乡族的肉制品也是自成章法。如吃羊,全羊下锅清煮;内脏(当地称为“发子”)切碎盛于碗中,调进姜米、花椒、葱花、细盐,用笼蒸熟。进餐时,先上“发子”后上全羊,故有“先来的发子又后来的肉香”之说。待到上全羊时,要将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尾等)依次入席,使餐桌上样样俱全。煮过羊的汤,则加精肉少许和各种调料,最后端上,也是求“全”。

  东乡族的筵席也别具一格。每逢节庆,都要摆“古隆伊杰宴”,意为“吃面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贴(油花小馒头)、酥馓(大麻花)、仲卜拉(3公斤左右的白面蒸馍)、拉拾哈(刀切面)、锟锅子(果糖蛋奶馅料的发酵饼)、荞麦煎饼、芽尝、米面窝窝等。客人来后全部上炕,主人负责招待而不陪吃。

  开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颂词,大家静心恭听,此为“告毕”;然后众人边吃边议,山南海北地聊天,此为“论”。客人的食兴与谈兴愈高,主人愈高兴,说明饭菜精美,客人满意,待客热情。

  东乡族人在农闲时,往往十来个合得来的人有“打平伙”的习惯,即除一人作东不出钱外,其他人摊份子买只羊到东家连做带吃。以后各家轮流作东。若是东家拿出自养的羊,过后折成钱粮由众人分摊。东家做饭时,要另行准备油香、馒头、盖碗茶(八宝茶、紫阳茶、细毛尖茶均可),并将羊肉煮熟分割成胸、背、肋、前腿、后腿、尾巴六大块,配搭成堆,人各一份;羊杂碎和脖子肉切碎煮汤后,也是人各一大碗,大伙吃不完的食物也可以带回家。东家除一份肉、一碗汤外,还独得羊皮。

  进餐时,大家高高兴兴边吃边“论”,不论多长时间,东家都要招待到底。这种聚宴表现出东乡族农民寻求友谊与支持的心理,以及平等合作、睦邻敦亲的愿望。

  东乡族人喜欢喝绿茶。一般群众每餐都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人喜欢用小茶壶泡茶。茶叶短缺时,人们还采些当地的一种干草当茶叶。东乡人把平时喝茶称作“刮碗子”,其中的含义除了喝茶外,还有聊天的意思。

  东乡族的饮食禁忌与信仰宗教的其他民族基本相同。突出之处在于注重礼仪,例如来客,主人要率领全家成员出门迎候;敬茶端食均需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上方,老人未食,晚辈不可动筷;媳妇送菜必须躬身进出;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在自家的老人面前喝酒。

  (2)特色饮食:
  “麦索”是东乡族风味食品,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麦,摘下来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头大小的柱状体,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独具地方特色,是东乡人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有时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鸡肉等待客。

  “罗波粥”是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爱吃的肉油饭相类似,其作法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煮成糊状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东乡族的上等佳肴。

  二、婚恋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宗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婚礼当天,新郎与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家。请阿訇念结婚证词。如此婚姻才被社会所承认。如有一方表示不愿意,阿訇则不能强行念“尼卡”,婚约即为无效。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贺。宾客中一人带头呼“哈利”,众人和之,并按拍节击掌或拍手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婚礼高潮期间,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其它婚礼习俗,如新婚之夜闹房砸枕头。新婚之夜,戏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亮相”,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至此,夜深人静,新郎、新娘便进入洞房花烛的梦乡。第二天晚饭,新娘则要下厨擀长面,称“试刀面”,男方家则要请邻里的老人来鉴赏新娘的茶饭手艺。

展开阅读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