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民族饮食习俗,为什么他们喜欢糯米糖粥呢?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4日 08:07:03    作者:网络

  每一个民族的的饮食都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文化。根据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所造成饮食的习惯,少数民族之一的京族,他们生活中经常会有的一种美食是糯米糖粥,在结婚的时候也会吃这个,除了这些,我们一起去看看京族还有一些什么美味的美食吧,他们有着怎样的饮食习俗呢?

京族
  京族的饮食习俗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京族普遍爱吃糖食,特别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无论在哪一家作客,主人总要把客人视为良朋贵宾光临而喜气洋溢。在茶余饭后之际,给客人捧出甜润润、香喷喷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汤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等。

  为什么京家人这么喜欢糖食,而且特别喜欢以糯米糖粥或其他甜品来招待客人呢?
  “糖”是甜蜜的,京家人以此隐喻着对幸福的向往和寄托。京族有句古老的谚语:“家积万金,不如高朋满座”.由此可以窥见,京家人在传统习俗上对友谊的珍视和崇尚。而糯米糖粥的甜润胶蜜,正是寄寓着“友谊常在和如胶如漆”的美好愿望以及虔诚的民族心态。

  京家人认为,家中有客常来,是人生很幸福的一种殊荣。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以自己最崇尚的“甜蜜”之情来敬奉客人。这种以“甜蜜”寄寓着“幸福”、“美好”的习俗事例颇多,在生活社交中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在婚娶的习俗仪式中,男方向女方送定婚礼时,其中就少不了“糖”和“糯米”。在节日习俗中亦如此,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的早餐,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糖粥;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团圆饭”首先吃的也是“糯米糖粥”;哈节祭神首先就要有糖糯米饭。此外,在民间歌谣中以“甜”来寄寓“美好”的现象也很普遍。

  特色饮食
  鲶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最爱吃的,最会吃的当然是鱼虾了。京族渔家平时以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叫“鲶汁”,是京族地区独特的产品之一。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

  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

  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差点。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

  风吹籺
  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用热水浸泡大米后磨成粉浆,舀入直径40公分的铝制托盘,将盘漂浮放在开水锅里蒸熟成一张张薄粉膜,撒上芝麻,置于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干即成。因其轻而薄,似乎可迎风而起,故称“风吹籺”。

  其味香脆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膜切成细丝烘干,即成“粉丝”.把粉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籺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万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过去有在船上不准将碗覆置,不准脚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礼仪食俗
  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

  端午节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黄酒;中秋节除做糯米饭、糯米糖粥和风吹籺外,还要购买猪肉和月饼全家吃团圆饭。

  祭祀食俗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祭神活动。

  摆上白薯籺方能入睡。正月十五为小年,届时也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过去在京族民间,每逢新网下海,或海产品欠收,都要置办各种祭品,到海边进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归来,渔业丰收。

  民族特产
  京族喜吃鱼、虾、蟹、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穑”.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妇女爱嚼槟榔。

  鲶汁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

  籺
  “籺”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又细分“白头籺”、“风吹籺”、“籺丝”等。

  “白头籺”是“籺”的品种之一。在我看来,以糯米搭配籼米为主料,用芝麻、花生或绿豆和糖做馅。先将浸泡好的米打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和成米团;再分解成鸡蛋大小的团粒,分别填入馅料,进一步捏揉成圆球,即形成坯;最后要制成熟食,或油炸、或蒸煮,则各随喜好。不过,制成食品后的形状和口感会不同:油炸品,呈橘黄色,吃起来皮酥质软味香甜;蒸煮品,则颇似捞出热锅的汤圆,口感清甜爽滑而不腻。为了调和色泽、增加清香,或为了预防上火,京族人常常在浸米或碾粉时,搀和一些清香植物和有利于降温去火的中草药。如香菜、“企麻”等。与此同时,京族人还重视外形的点缀与装饰:如油炸品,入锅之前须裹上白芝麻,令出锅后的食品橘黄中嵌满花白;蒸煮品则出笼之后,再裹上炒熟的糯米粉,使食品白如雪球,相互之间又不粘连。这些被裹上花白芝麻和糯米粉的食品,外形乍一看犹如老人的满头白发,京族人因而叫“白头籺”.其实,京族人逢年过节都制作“白头籺”,图的就是“白头”的寓意。节喜期间,他们通过互相馈赠或共同品尝“白头籺”,祝愿大家都幸福长寿、白头到老,节事气氛也因此更加喜庆祥和。

  “风吹籺”,是“籺”的另一品种。既像薄饼,又像锅巴。原料仍以大米为主,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好的大米打磨成米浆;然后,用蒸笼将摊匀在布箍(用环竹片将棉布箍紧制成的模具)上的米浆蒸熟,形成一张张状如睡莲(叶)的粉膜;再均匀地撒上芝麻,放置在户外的竹篾架上晒干;最后用炭火烘烤至香脆即可。烤熟的粉膜大小轻薄如晒枯的荷叶,因脆不禁风而被戏称为“风吹籺”.其味香脆爽口,也是京族人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

  “籺丝”是“籺”的又一品种。制作原料和方法与“风吹籺”大体相同,区别在于“籺丝”不需要烘烤,将晒干的粉膜直接切成粉丝即可。不过,“籺丝”须烹饪之后方能食用。烹制方法,与煮干米粉基本相似,先将“籺丝”冷水浸泡至稍微膨胀,然后搭配海鲜和瘦肉烹煮,水煮或油炒都可以。烹煮后的“籺丝”,无论煮还是炒,口感均爽滑而鲜香,风味独特而浓郁。这是京族群众逢盛大节庆和款待亲朋好友时必备的主食或菜肴。“籺丝”是京族群众喜爱的菜肴,将“籺丝”与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乙丝螺肉汤,入口甘香、嫩滑,风味独特。把籺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籺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京族的“籺”食虽好吃,但京族人却并不常吃。过去,京族人的生活很艰苦,他们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红薯、木薯和芋头,还得靠挑咸鱼上岸或进山换取。哪里舍得轻易用大米做“籺”食?因此,“籺”食对于往日的京族人来说,不过是逢年过节才能享用的奢侈罢了。

  如今,京族人富裕了,要享用“籺”食,经济上已不为难。但鉴于“籺”食的制作颇费工夫,忙碌的京族人反而觉得花不起时间了。因而,“籺”食仍然是节庆才吃的食品。好在有些手艺精的京族人乐于发挥特长,创办了专门制作“籺”食的手工作坊。因此,人们真嘴馋了,旅游区和市场上都有卖。也正因此,很多京族人即便节庆喜事所需,如今也到“籺”食坊去订做了。

  “籺”的念法
  “籺”是京语的形声喃字(在汉语言文字中没有这个字眼),左形右声,京族人用前鼻音发声音“乙”.京族喃字还有写作“米壹”或“壹”的,不过比较少见。然而,不管采用何种写法,翻译成汉语即米团或糍粑的意思。

  经常跟渔业打交道的京族人竟然不是最喜欢吃海鲜,只是海鲜是他们的特产而已,他们是比较喜欢吃糖食的,你说是不是因为吃够了呢?哈哈

展开阅读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