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苗族独木龙舟节的历史起源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6日 10:12:09    作者:网络

  每年五月份左右,苗族都会举行独木龙舟节,而这个节日历史起源至今也无法考证,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接下来我们就从现有的资料记载,来了解一下独木龙舟节的起源及其独特之处有哪些。想知道的朋友,随小编一起来瞧瞧吧!

苗族
  一、苗族独木龙舟的历史起源
  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

  二、独木龙舟的分布区域
  独木龙舟制作技艺,苗语称为“掩星翁”或“掩星勇”,“掩”苗族称为“做”或制作,“星”即船之意,“翁”称之为“龙”,直译“做”船或“制作船龙”,意译为“做龙船”或“制作龙船”。主要分布于施秉县南部的清水江沿岸的苗族村寨(俗称河边苗),是清水江苗族最有代表性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制作在境内平寨的把旺寨、竹子寨、寨胆、铜鼓村的鼓铜;江西街村的大冲;平地营村的平地营;冰洞村的冰洞、八梗;六合村的上、中、下寨。以及台江县施洞沿江一带。是目前清水江苗族一年一度独木龙舟祭礼求雨最重要的硬件设施。

  龙舟结构
  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直径约70厘米,长约24米,两边各置一根直径约50厘米,长约17米的子舟,平时舟身被放置在村口专门搭建的亭子里,龙头则放在村里推选出的鼓主家,农历5月20日至23日期间巫师会按传统做法“起龙”,之后用竹篾将子舟和母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

  三、规则
  由男人们把龙舟抬到水中,比赛当天,吃过中饭后,参加比赛的男人们清一色穿着家织的深紫色的亮布衣和蓝色布裤,腰扎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头戴黄色的插着三根银片的马尾斗笠,每条龙舟载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个人:第一个坐在龙舟与龙头连接处,背朝前方,负责呐喊助威和靠岸撑船;第二个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个人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大宽边帽,负责敲鼓。
  第四个是一个男扮女装的10多岁的小孩坐着负责敲锣,在男孩的是面还有一个小龙头,捆绑一把黑伞为其遮荫,其余的水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在水手中间放有一桶糯米饭,饭上供有一只煮熟的鹅,有三位老人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

  四、独特之处
  独木龙舟原始古朴,有许多非同一般之处。
  外形特殊
  首先是龙舟的制造外形特殊。苗族独木龙舟只用3根巨大杉木抠槽掏空制成,准确说最原始的应该是用3根独木捆绑而成。中间的一根称为母舟,长达20余米,两边的两根叫子舟,长度在15米左右,平时分开搁置,竞渡前众人抬下水后,用麻绳或竹蔑将两只子舟捆绑在母舟两旁。龙头用柳树精心雕琢而成,高大且色彩斑烂,有龙眼、耳、鼻、舌、齿,嘴含珠,腮挂须。龙颈背部刻有鳞,装饰着红、黄、绿、白、青等多色彩绘。龙角是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典型的稻耕文化的产物,左右角上分别写有“国泰民安”和“丰调雨顺”。独木龙舟的奇特还在于,有漂亮的龙头,但没有龙尾。

  划龙舟的方法
  也与众不同。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参赛者站着俯身划。独木龙舟的舟身最宽处不足1.5米,却能承载40余人。比赛时,参赛者穿戴着鲜明亮丽的民族服饰站在两边的子舟上划,并敲锣、打鼓、鸣炮,以壮声威。在参赛途中,过激流险滩时需要用铁皮包头的长桡片戳底前行,像用蒿撑船般奋进。
  清水江苗族是在每年农历5月23至27日举行独木龙舟竞渡,几乎是紧接着汉族端午节之后但又有明显。最特殊的习俗,是节日最终以各村寨宗族相聚“吃龙肉”而告结束。

  小结:每年到了节日期间,都会有许多学者来探究独木龙舟文化,因为它历史悠久,仅有的文献记载很少,只能从他们活动当天,走访一些老人,从他们盘问中,获取一些有价值信息。

展开阅读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