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羌族萨朗舞蹈?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9日 17:14:08    作者:网络

  时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在岁月长河的岸边能够生长出很对美妙的事物。悠悠岁月,各个民族都被时间长河冲刷出了自己特有的面貌。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你知道羌族吗?这个民族有着什么样得文化特色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羌族萨朗舞蹈形态分析
  在羌族民间传承下来的舞蹈艺术中,萨朗舞蹈是其中集体参与性最强的一种形式。民间传统的萨朗舞蹈具有很强的自娱性,且对场地的适应性强,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进行,如村中空地、田间地头、草坪均可;男女老少皆可参与,跳何种舞步,圆圈转多少圈,跳多少遍,太多长时间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跳萨朗早已成为羌族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萨朗舞蹈,可以给他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满足其精神的需求,表达他们情感诉求。羌族萨朗舞蹈丰富多样的舞蹈形态中蕴涵着多样的社会意义和深厚的文化涵义,与羌民族的生产民俗、娱乐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一起凝结成了羌民族的民族精神。舞蹈形态是文化传承中最形象与生动一种媒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每当舞者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轻捷优美、灵活多变的舞姿舞动起来时,舞蹈的动态美就扑面而来。笔者力图从研究和分析萨朗舞蹈的形态入手,探寻舞蹈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下面笔者就对羌族萨朗舞蹈的形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上肢动作的形态
  总体来看,羌族民间的萨朗舞蹈很少用手臂动作,在上肢动作中较常见的是双臂同时摆动,双臂的舞动多以小臂摆动为主,上下左右小幅度舞动,极少出现上下左右极致挥舞、双臂大幅度展开的动作。小臂有划圆的动作,划圆的方向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大多是以身体带动手腕,手肘下沉,压腕划圆。为何羌族萨朗舞蹈手臂动作较少?笔者通过调查后发现,羌族人世代居住在高山或高半山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对外交通不畅,不得不在通过陡峭险要的山路完成生产生活,人力背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运输的主要方式,人们在背负重物时,胳臂要起辅助作用,因而胳臂的动作很少,活动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这一特点在舞蹈中就表现为手臂动作较少。

  二、肩部动作的形态
  在羌族萨朗舞蹈中,肩部动作以右边肩先动居多,常与脚下舞步配合,同脚同肩舞动,在一些自娱性舞蹈中,常见两肩前后交替运动的肩部动作。

  三、胯部动作的形态
  胯部动作在萨朗舞蹈中有着比较丰富的动律,常是与脚下的步伐相配合,随着重心的每一次移动,胯部的坐懈都会自如地伴随着,从腰至肩做轴向的转动,上身呈现出“S”型,这一舞姿形态风韵别具,十分美妙。胯部动作比较丰富,根据胯部动作的力度和运动路线,可以分为三类:

  1、顶胯:是关胯、迈出脚尖向内扣等的后续连贯动作,与重心的移动或脚步的前踏后撤相配合,胯部可以向向左、右方向或斜前、斜后方顶出,在胯部动律会的带动下完成臀部的摆动和腰部的扭动。

  2、转胯:大多是在一拍一下,右胯快速转动划立圆。

  3、甩胯:胯部始终自左往右发力甩动,右甩的力度是动作的关键点,经常是一个动作密度重复多遍。

  羌族萨朗舞蹈中胯部动作的特点形成是由于羌族独特的历史进程,在原始社会时期,羌族曾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主持了氏族集体家务,氏族成员通过具有繁衍能力的女性裸体起舞的这种方式来祈求食物的丰收、催发万物,从而让人们得以不断繁衍昌盛。女性孕育生命的部位中,胯部与腰、臀紧密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繁衍丰产的符号。顶胯、转胯、“坐懈”胯等萨朗舞蹈中富有特点的胯部动作,就是为了突出女性生育能力,祈求繁衍昌盛。

  四、腿部动作的形态
  小腿动作灵活、敏捷,腿部动作丰富多变,这是萨朗舞蹈形态的一大特点。在舞蹈以膝部为轴心的小腿前后悠动,小腿快速向里或向外划圈的动作频繁出现,双脚左右换跳、交替点踏。在完成这些丰富的脚下动作时,舞者的膝部自然弯曲、腿部松弛,伴随着脚下舞步的变化、身体重心的移动,膝部也相应的做出上下颤动,每一次的往下踏步,膝部自然弯曲、往下衬,并带动身体重心的移动,即使在做跳跃动作则一,重拍也一般多为往下踏移重心后,再跃离地面,呈现出平缓的抛弧线路线来。

  羌族萨朗舞蹈丰富的腿部动作的形成,与羌族长期其长期居住的自然环境老是分不开的,羌族生活在高山或高半山的地区,经常要穿过陡峭险要的山路才能道道生产劳作场所,羌族民众在赞美青壮年人的强健身体时,常用“小腿灵活的像璋子一样”来形容。因为璋子腿脚灵活、有力,速度快,跑的动态为一跃一跃的,十分善于在山里行走。羌族人经常要穿行在崇山峻岭间,善走山路,腿脚灵活等,在走山路的时候会出现用脚试着探出,重心由后慢移至前的情形,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了这种生活中的动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步伐:自然的产生胯部向斜前方顶出,迈步后重心慢由后移至前。舞蹈中这些步法在组合和变化,使羌族舞蹈具有了小腿动作的灵活敏捷,腿部动作丰富多变的特色。

  五、步伐的组合形态
  萨朗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动作比较单一,一般从右脚踏地开始起步,然后转换为以左脚为重拍舞步的主体动作,以右腿前吸撩出作为结束步。节奏相对固定,变化比较少。但是在起步与结束步之间,舞步则十分丰富,脚下动作变化多样,主要是在主体动作上变换组合新的舞步。舞步与腰胯的“坐懈”组合在一起,送出完美的动作组合,常见的踏脚与送胯组合主要有分为:跟掌步、两脚舞步、一脚舞步等。这些舞步的组合形式的共同特点为:双膝始终灵活、松弛,即使在迈步的状态下,两膝的距离也不大,双膝也比较靠近,步伐保持在与肩同宽的范围中,基本上都不大,很少有大幅度的迈步;无论是上步、抬腿、踏地还是跳起后落地时,都伴随着小的颤动,一般均为右脚起步,动律的重拍多以突出右侧的动作。在脚下的舞步的带动下,上身独特的进行轴向转动,形成是由下至上的生成的力度,完成“轴向转动”时的“侧身顶胯”等动律。这些自下而上的用力方式形态的形成,与羌族长期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羌族民众在崇山峻岭肩扛背驮生产生活资料时,腿脚的力度就更为重要些,膝部既要松弛又不能僵持,坚实的走好行走于山路中的每一步,而大臂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胜过场景融入到舞蹈中,,脚下动作灵活敏捷,舞步丰富脚掌平稳而脚腕灵活,,上肢东作较单一;用脚腕及小腿的力量来控制,主要依靠膝部的伸与屈来完成步伐的屈伸,舞蹈中跺踏的舞步中带有微颤,沉稳有力的步伐中又富有弹性、一闭性。  六、体态韵律特点

  萨朗舞蹈的体态韵律主要特点为:舞蹈中小腿部位的动作多,腿部动作丰富,具有灵活敏捷,手臂动作较少。腰胯以上至肩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形成“S”形的体态之美。这种韵律在舞蹈过程中常与侧身顶胯相配合,组成独特的胯随步伐、膝部微微相靠,向下缓缓屈仲,重心向多方位移动,上身配合做出向左、向右倾斜的矢状轴转动。

  “环境对舞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舞蹈形态”。通过舞蹈形态的变化,可以充分体现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和制,萨朗舞蹈的体态韵律的这些特点慢慢形成与升华于羌族人长期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活环境中。解放前,羌族民众大往来于陡峭险要的山路,由于背负重物行走,加之山路狭窄,因而需要侧身横着走,即一脚迈出一脚并步的同手同脚的行走方式。与经常在平原上行走的民族不同,在崇山峻岭中行走的羌族人经常要上山下坡,为了适应地形的变化,羌族人在行走时需要调整身体的平衡和脚掌的着力点,以胯为轴心环动身体行走,既可以节省力气,缓解行走带来疲劳,也能适应地形的变化;人们在通过狭窄的山路、桥面时,为了保证安全快速,就需要侧身横着走;羌族背负生产和生活物资常用的工具是背篓,这种长至腰部,羌族人在背负重物行走时会使肩到腰相对固定在一起,以胯为轴心的环动就会从腰波及至肩。这些日常生活、劳作时形成的动态特征慢慢地融入到羌族舞蹈动作中,形成了羌族舞蹈腰至肩呈现矢状轴转动的动律特点和中同手同脚的“一顺边”动态形象。上述舞蹈特点也贯穿到了其他各种羌族舞蹈形式之中。

  长期居住山区或半山区的羌民族在生产劳作和生活过程中,适应所居住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羌族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性格、风俗习惯、精神文化和审美习惯,制约人的动力定型。舞蹈作为精神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影响和制约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态,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展开阅读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