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腰刀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17:03:38    作者:网络

  人口众多,据统计2014年中国人口已达13.678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量。若是按照民族划分的话,我国人口可以划分为五十六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有五十五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自己的民族特色。你对裕固族了解多少,你知道裕固族的腰刀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腰刀:
  腰刀,即佩戴在腰间的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长约三尺,刀身狭,柄短。

  本义
  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概述
  在中国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刀带给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流血和,但在中国的甘肃,有一个民族,却是因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就是着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

  渊源
  追溯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逐渐隆起最终与黄土高原握手,黄河从两大高原的指间流过……千万年后,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文中的“积石”则是对今天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而着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这个地方。积石山最有名的特产是花椒和保安腰刀,在当地商店里,也以这两种商品最引人注目。据《积石山县志》记载,保安腰刀是由于聚居于大河家乡甘河滩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

  相传,保安族人曾经生活在一个美丽富足的庄子,但幸福的生活遭到了魔鬼的嫉妒常出来作怪。于是全庄的人人心慌慌,原来生机勃勃的庄子,变得没有生机。有一个住在庄子东头的铁匠名叫哈克木,誓要制服魔鬼。一天深夜,他独自一人手握锋利的腰刀藏在魔鬼出入的洞穴边,当魔鬼从洞里钻出来时一道寒光刺向魔鬼的头部。但是,任凭勇敢的哈克木怎样猛刺魔鬼,那可恶的家伙却未伤丝毫毛发。哈克木没能制服魔鬼,整天无精打采,寝食不安。有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梦见一位老者,老者说道:“你的腰刀虽然锋利,但是无法降服魔鬼。”老者说:“尕娃,用一种名叫波日季的刀子可制服魔鬼。”老者指引哈克木找到庄子对面大山上天池边的千年大树,按照此树的叶子的形状打制了一把腰刀,并在刀面的上部一定要凿上树叶的图案。天亮了,哈克木按照神秘老者的嘱咐,打制出了“波日季”腰刀。当天,他再次寻找机会刺杀魔鬼。这次,哈克木眼疾手快,手起刀落,魔鬼身上顿时污血四溅,躺在了哈克木的脚下。据传,人们为了铭记哈克木的功劳,怀念这位为民除害的勇士,仍保留着“波日季”的原型,流传至今,而“波日季”正是今天保安腰刀的一种。

  传说毕竟是传说,根据《积石山县志》的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保安族人辗转迁徙,途经青海省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处学到了打刀技术。当时的腰刀样式简单,质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安族人在大河家定居后,不断总结、积累打刀经验,掌握刀刃加工技术,改进工艺,质量逐渐提高,式样日趋完美,使打刀业成为保安族人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主要门路。说起腰刀的渊源,那就不得不说说腰刀上精美的“一把手”图案。

  据说在马步芳控制西北时期,腰刀匠人为了生存,大部分从大河家一带转移到青海、西藏等地做活。当时,有一名技艺高超的保安族腰刀匠人名扬西北地区。地方官僚为了巴结讨好马步芳,欲送数百把精制腰刀,限令这位匠人在一月内赶制上百把质量上乘的腰刀,不然将砍掉他制作腰刀的手。这位匠人早就对地方官僚欺压百姓、掠夺民财的行径恨之入骨,坚决不从。地方官僚恼羞成怒残忍地砍掉了匠人的右手。保安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匠人,便在最好看的腰刀刀面上凿刻上了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后来,“一把手”意喻着保安腰刀的质量并与每个顾客击掌承诺。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轻工部指定为保安腰刀的出口标志。

  制作技艺
  保安腰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折花刀”是保安腰刀中上品的代表,被称为“保安刀之王”。顾名思义,“折花刀”是经过钢和铁的高温煅打,再反复对折、揉压,刀面形成一层层的花纹。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锋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着称。上世纪中叶,“折花刀”制作技艺随着老一辈刀匠的相继谢世而一度失传。

  一般来说硬度与韧性的兼顾,是刀具打造的一个难题。刀刃要求硬度刀背要求韧性。但若要保持韧性,就必须牺牲硬度,这就是古今中外所有刀匠的课题。折花刀的暗纹,是钢与铁融合的痕迹,这是经过反复锻打之后,达到的钢与铁的水乳融合,才能保证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

  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诗人张宪的诗中写道: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诗文中“十年土涮松纹生”正是对刀的锻造工艺和纹理的描述,与“折花刀”十分相似。

  民族精神
  百十年来,栖息于积石山这片土地上的保安族人凭着勤勉与智慧在艰辛的打刀生涯中不断锤炼打制技艺,使其成为维系整个保安民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使其打制的刀具具有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而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成熟,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波日季”、“什样锦”、“一把手”、“双落刀”等品种,这些腰刀的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再加钢淬火而成,坚而不脆,韧而不屈,腰刀的刀柄,多用上乘的红、黄铜片、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彩斑斓,如同彩锦。而刀鞘,多为铁鞘铜箍,还有铜鞘银箍。传统的保安腰刀都是纯手工打制的,而且每个技艺高超的保安族刀匠都自觉地履行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习惯。保安族人还将许多本土文化元素也锤打进“保安腰刀”里,他们有意地将本民族的民间传说与腰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保安腰刀已经渗入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灵魂。

  保安族人在从事保安腰刀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打造“折花刀”千锤百一刀的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诚实守信、保证质量对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顾客以诚相待的态度,才将保安腰刀这一文化遗产延续至今。我们很难知道保安腰刀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毕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这种带着冷兵器烙印的腰刀,也许最终会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我们会记得,有这样一个民族,他将品质和诚信视如生存的希望。

  “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铜打下的尕镊子,戴上是格外的样子……”结束在积石山的采访,偶然间在山路上听到这首富有诗意、婉转悠扬、动听的传统花儿,飘荡在积石山间。

  裕固族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4378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回鹘人的后裔。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崇尚骑马和射箭。

  历史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宋朝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维吾尔”和“撒里维吾尔”有密切关系。“黄头维吾尔”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维吾尔人分支。元初,在黄头维吾尔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尔”的族名。如今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尔就是宋朝的黄头维吾尔。

  元朝
  元朝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封撒里畏吾地区的元将卜烟帖木尔为安定王,并在撒里畏吾地区设置具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单位:安定、阿端、曲先三卫,加上敦煌东南部的罕东卫,合称“远番四卫”统归西宁卫管辖。

  十五世纪
  十五世纪中叶,各卫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特别是吐鲁番日益强大以后,频繁侵扰各卫,关外各卫相继崩溃,纷纷要求向关内迁徙。

  十六世纪
  十六世纪初,撒里畏吾人开始东迁。入关以后,裕固族又被称为“黄番”。清朝康熙年间,被划分为七族,即:大头目家、杨哥家、五格家、八格家、罗儿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大头目被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子帽。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被称为黄番的裕固族又分为两族,一族称黄黄番,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另一族称黑黄番,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

  1953年7月15—18日,甘肃省酒泉专署主持召开了“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会议统一了裕固族的民族名称。大家充分讨论后同意定名为与自称“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为族名,兼取汉语“富裕巩(坚)固”之意。1954年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从此裕固族开始了新的生活。

  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在蒙古高原推翻突厥汗国而建立回纥汗国的维吾尔人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维吾尔有密切关系。现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维吾尔人的一支——黄头维吾尔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

  分布情况
  聚居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其民族风情独特,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人口为14378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民间故事与传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民族风格。“天鹅琴”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贫穷的小伙子,整天为部落主放牧,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小伙子有副好歌喉,他每天都边放牧边唱歌。人们非常喜欢他的歌,每当听见他的歌声,似乎就能减少许多痛苦和忧愁。他的歌不仅人喜欢,动物也爱听。每当他唱歌时,都有许多天鹅来听,而且别的天鹅听完就飞走了,唯有一只白天鹅拍着翅膀跳舞,久久不愿离去。天长日久,小伙子和这只白天鹅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一天早上,小伙子又来到湖边,却不见白天鹅飞来。他以为白天鹅还在睡觉呢,就赶忙进芦苇丛中去找。不料,走到芦苇丛中,却飞起一群黄尖子鸟。他上前一看,白天鹅已经被这群毒鸟吃得只剩下了骨架和肚肠,小伙子扑上去抱住骨架大声痛哭,从早晨一直哭到星星闪亮,哭累了,也睡着了。

  第二天,小伙子醒来时,发现天鹅骨架变成了一架美丽的琴。他仔细一看,琴上装有六根弦,都是天鹅肠子做的。琴头和天鹅头一模一样,眼睛还在闪光呢。小伙子惊奇地拨动第一根弦,天鹅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声音。琴声未落,晴天突然打起了响雷,下起了大雨。拨动

  第二根弦,雨住了,云也散了;拨动第三根弦,天气变得晴朗,眼前落下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拨动第四根弦,传来了一阵非常动听的歌声;拨动第五根弦,发现了一匹骏马远远向他走来。他骑上马,奔向歌声飞来的地方,可是到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小伙子想起还有一根弦没有拨动,当他拨动第六根弦时,一位身穿白裙的美丽姑娘,从云彩里飞下来,微笑着在他马前鞠了一躬。小伙子忙把姑娘扶上马。两个人骑着马,弹着天鹅琴,走遍了裕固族草原。原来,那姑娘是天鹅仙女,他同情小伙子,就下凡和他成了亲。据说以后姑娘又和小伙子回到了天上。从此,裕固族有了自己民族的乐器——天鹅琴。

展开阅读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