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人喜欢的住所,裕固族民居特点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9日 10:46:53    作者:网络

  每个民族就像花儿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花儿会绽放自己的美丽,民族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有五十五个,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共同构成我们这个大祖国。裕固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你对这个民族了解多少想?下面,带着你的好奇,一起来看看吧。


  民居特色
  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别具特色。他们住的是帐篷。这种帐篷是用耗牛毛编织的毛毡做成的。一般长约5米、宽3米、高2米,四周用牛毛绳拉紧固定。坐在帐篷里似乎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天空,但却不漏雨,且能遮风.帐篷内左侧是用原木搭成的贴地板床,大约占帐篷的一般,上面铺着厚厚的毛毡,这时全家人安睡、谈天、用餐之处,也是会客厅。帐篷的右侧就是厨房。他们烧的是干牛粪,这种燃料火力挺大。既没有什么怪味,也没有那种呛人的浓烟。

  饮食习惯
  裕固族人民的饮食与他们从事的畜牧业相适应,一般一日喝3次加炒面的奶茶,吃一顿饭。主食是米、面和杂粮,副食是奶、肉。他们还喜欢饮烧酒,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不吃马、驴、骡是因为裕固族人在游牧时代需要他们来驮运物品,对裕固族人至关重要,你听过有猎人拿枪当柴火的故事么?不吃狗肉是因为狗是裕固族人最得力的帮手。至于鸡,裕固族人基本上都在吃,早就不是禁忌了,但切记:裕固族人不吃猛禽,如鹰、雕、隼等。)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中午也要喝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牧民平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葱、沙葱、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类似木耳)等野菜。秋季草原上到处都有鲜蘑,所以鲜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典型食品:裕固族用羊肉制作各种菜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肉肠和支果干。

  剪鬃毛:裕固族的传统农祀活动,流行于甘肃肃南一带,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以后的几天内择日举行。裕固族人非常爱护牲畜,当小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隆重的第一次剪鬃仪式。在这一天,要请来亲朋邻友祝贺。剪鬃时,一边唱《剪鬃歌》,一边剪。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进帐篷,献给佛像,以求保佑。剪完后,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借酒祝兴,赞美主人有了骏马。最后,主人要骑上马驹串帐篷。每到一处,人们要以吉利的话祝贺。

  火驱凶神: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前举行。旧时,人们认为每年阴历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火才能驱逐凶神。因此,除夕来临,裕固族家家户户要把帐篷(或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门外的空旷地方点燃两堆火,边放鞭炮,边驱赶牲畜从两堆火中间通过。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帐篷及畜圈内外都要挂上酥油灯,彻夜通明。这样,凶神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

  六月大会:俗称“过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肃南县裕固族居住地,各寺院会期时间不一,多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届时,山区牧民要请喇嘛念平安经,并上山祭鄂博。去时人们手拿鄂博杆和清茶,来到规定的祭神地点,边向山上洒清茶,边祈求山神保佑。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它既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较量。双方侧身抱好对方的腰,可以用腿绊,看谁能先将对方摔倒。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宗教信仰
  裕固族信仰喇嘛教,是属于剌嘛教格鲁派(黄教)的。但是,裕固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曾信过别的宗教。在公元8世纪中以前,回纥人就曾信仰萨满教。他们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害怕雷霆。还应时而产生了能预卜吉凶、呼风唤雨的男女巫师。后来,裕固族的祖先又先后信仰过摩尼教和佛教。

  明末清初,喇嘛教中的黄教势力,逐渐传入撒里畏兀儿地区,并在撒里畏兀儿地区建立了最早的黄教寺院,名为黄藏寺(又称古佛寺)。此后,喇嘛教逐渐便成了裕固人的主要信仰。

  “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点格尔汗”意为“天可汗”。裕固人认为“点格尔汗”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供奉“汗点格尔”,是一种原始崇拜。所说的“点格尔汗”,就是一根细毛绳,上面缠有各种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条,下端是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篷内的上方右侧。

  敬奉“点格尔汗”仪式,由“也赫哲”主持。也赫哲多为男性,有父子相传的,也有自发的,自发的“也赫哲”,就是有人某一天突然全身颤抖,自称“天神”附了体,即成为“也赫哲”;据说群众对自发的“也赫哲”比较信任。也赫哲的衣着与常人相同,只是头上留着一条长辫子,上面缠有许多绿、白、蓝布条,平时盘在头上。也赫哲平日参加劳动,信喇嘛教。

  也赫哲敬“点格尔汗”的活动,一般每年进行两次。一次是从农历正月初开始,每家都必须请他,一家一天,直轮到二月初;一次是在立秋以后,但不一定每家都请。正月敬“点格尔汗”的活动比较隆重。其仪式:在地上铺一红色毯子,上面摆九小堆粮食成花状,每堆粮食上放一盏酥油铜灯;九个铜灯摆成三角形,灯缠绿、白、蓝三色布条。毯子的上方摆一个小方桌,上供一芨芨草扎成的草墩子,中间插着缠有布条的柳枝。祭典时,点燃酥油灯,同时,把柏枝点上让其慢慢地燃烧,散发出香味;将一只绵羊(禁用山羊),由专人或也赫哲一刀刺入羊腹,立即伸手掏出羊心,名为攥羊心。然后将羊头割下,连同跳动的羊心一起置于盘中,放于九灯与草墩之间。随后用开水烫羊拔毛,取一半羊毛,塞入芨芨草墩中间。接着也赫哲开始祭祀,手持一把勺子,内放奶子、酥油,并不停地向上扬撒;口中念念有词地绕着地毯,小方桌和供品转圈子,众人跟随其后;也赫哲念经毕,随即将酥油灯推倒,仔细察看灯花,并根据灯花预卜这家一年中的吉凶祸福;若有祸事,也赫哲则告戒主人在某月某日请喇嘛念经消灾。仪式完毕后,羊心、羊头送给也赫哲作为酬谢,羊身一劈两半,一半由家人分享,一半送给请来的邻居亲友。祭典后的第二天清晨,由家人将芨芨草墩送往本家族中的固定地方。七天后将草地中所插柳枝上的布条等取回包好,敬供在神龛上方;每逢转移牧场搬迁帐篷时,用一条干净的毯子,把“点格尔汗”包好,放到一个洁净较高的地方,待驮子搭好后,再把“点格尔汗”放到驮子的最上面。到了目的地,他们仍要把“点格尔汗”放在高处;待帐篷扎好,先将“点格尔汗”放好,再搬其他东西。

  到裕固人家做客,不能持枪支、弹药、牧鞭、生皮、生肉进入帐篷,据说“点格尔汗”不喜欢这些东西,并忌讳俗人穿红衣,骑红马走近帐篷。

  裕固族地区共有九个寺院,有的寺院建筑宏伟,历史悠久,有塑绘的神像和藏文经典。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故有“什么寺属什么家(部落)”的说法。

  其中黄藏寺(又称古佛寺,后称夹道寺)建于明末,是一座最早的寺院。景耀寺创建于清顺治年间,其他如康隆寺、青隆寺(又称转轮寺)、长沟寺、水关寺、红湾寺、莲花寺、明海寺等,先后于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新建或重建及整修。除康隆寺、红湾寺、夹道寺属青海大通县郭莽寺(又名广惠寺)管辖外,其他均受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原名格隆寺)管辖。寺院的规模以康隆寺为最大,经堂可容纳五百多僧人同时诵经。其他各寺较小,一般有二十至三十个僧人,小寺才有十人左右,其内部的等级界线较严。有的寺院有活佛、法台(又称堪布)、管家,有的只有僧官(管家)或提经。活佛是寺院最高统治者,是通过“转世”继承佛位的;法台、管家是宗教上层,提经、僧官一般都是由有一定权势或谙练经典的僧人提升的;班弟(贫苦僧人)是寺院最下层。寺院有刑法,并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清规戒律,主要是惩处一般僧人。解放前,寺院是部落、宗教的活动的中心,也是当地经济、政治中心。寺院上层与部落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常和寺院上层商量。因此,寺院中的喇嘛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一般不能享有“政教的合一”的特权。寺院中的喇嘛,起初都是青海进入裕固族地区的传教者。后来,随着喇嘛教的传入,一些裕固族儿童被选入青海塔尔寺,学习几年经文,结业后回到本地当喇嘛。不过,裕固族牧民当喇嘛的不多。康隆寺、清隆寺的喇嘛、僧人可以结婚。他们除了宗教节日和放会(宗教仪式和集会)等活动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时大多在家以加牧业劳动。原来黄教喇嘛、僧人是不能结纸的。到清代,由于战争和瘟疫等疫病流行,使裕固族地区的人口锐减,经向甘州提督申请,允许康隆寺、青隆寺的僧人结婚。其他几个寺院的僧人,虽名义上不能结婚,但也有小家庭;平时居家(即住在戴头妇女的帐篷里),寺院只留一,二个看门的。较小的寺院则是平日上门锁,放会时僧人才到寺院去。说明寺院对僧人的约束是不大的。

  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要举行四次佛事大会,会期虽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六月初十至十五日,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第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正月大会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过会时,寺院炸子、做馍馍、宰羊,喇嘛还把红枣撒在过会的人群中,表示吉利。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烧香、点灯;僧人为大家跳“护法”(佛教称拥护佛法的人为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护法)时,由二十多个僧人戴上假面具跳神,群众在四周跪拜。寺院还举办酥油花(即用酥油与几种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灯会,展出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脸谱,鸟兽,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祭“鄂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日。大河地区各部落祭鄂博的时间不尽相同,长沟、亚乐等地是六月初一,水关乡西贫河等地是四月二十一日。鄂博是用五、六米长的松木椽子做成的。过去,每户裕固人要的一位家长去祭鄂博。凡给鄂博许愿用的“圈神羊”,从小就不剪毛,长相要好,要精心管理,而且必须是青山羊或白山羊(均为公羊),并在圈神羊的右肩部用红、绿布条拴上做标记,等到小羊长到六七岁祭鄂博时宰掉。此外,在大山还专门设有鄂博台子,第年由部落派两名称作“会手”的人轮流负责准备工作。祭鄂博这一天,人们在鄂博上加一些新的木椽子,木椽的尖端缠有羊毛;人们还要就地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请僧人念经,先在圈神羊的头上抹些酥油,再往羊头、羊身上浇水,在羊全身颤抖时宰掉。羊肉分给大家,喇嘛分头背子,其余参加者每人一份。

  四月大会是斋戒,寺院的喇嘛,法台及僧人要闭斋两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闲谈、忌食荤菜、辣椒、葱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要漱口。开斋那天群众都到寺院去,僧人首先漱口后,吃一种用大米饭拌酥油抒成的开斋团子,然后,凡到寺院的人都吃一点斋团子。

  九月和十月大会,是宗喀巴生日和逝世的日子,只举行一般的纪念活动。

展开阅读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