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节怎么过,有哪些热闹的活动?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4日 14:20:51    作者:网络

  芦笙节对于很多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汉族可能并不是了解多少,但是对于很多的少数民族,像是苗族或者是很多相关的锡伯族,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关于芦笙节怎么过你都知道吗?他们有哪些传说呢?和小编在民族节日中一起来看看吧!

芦笙节怎么过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 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 也没有空过一次。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

  刚参加完刘三姐故乡柳州八月十五鱼峰山歌会,我们又急忙乘车去大苗山,是为了赶上融水香粉八月十六的古龙坡会——芦笙会。

  融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1952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当时称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5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是个多民族地区,居民除苗族外,还有瑶、侗、壮、汉等民族。

  融水山青水秀,这里的苗族、侗族,都善吹芦笙,故有“芦笙之乡”的美称。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空过一次。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融水香粉。每次活动都超过万人,规模不小。

  不用说,我们参加的是丰收节了。苗家是很好客的,我们的车还没停稳,热情的主人就为每人斟上满满一碗自制的土酒——米酒。敬完一碗敬第二碗。这种酒不是烈酒,不透明,黄澄澄的,甘冽,好喝,喝则必醉。我们怕醉,不敢多喝,便推辞说:我们不会喝。但主人不让,说不行,得喝四碗。我们问为什么。主人说,这是苗家的规矩:走路来的客人用两只脚要敬两碗酒,坐汽车的要喝四碗酒,因为汽车有四个轱辘。瞧瞧,这明显是现编的,无非是让客人多喝酒罢了。

  我们到时,镇上已经有不少人了。坡场四周,香粉河边,姑娘们一帮帮,一群群,穿红着绿,充满了节日气氛。近午时分,节日活动开始。先是有人吹响五六支一丈多高的大芦笙,声音传得很远,表示庆祝会正式开始。接着,各寨的芦笙队,由“芦笙头”带领进入会场,围成一圈,呜呜地吹了起来。

  苗族芦笙队的组织很有意思,一支芦笙队(有的地方叫芦笙堂)通常由高音芦笙三支,上中音芦笙七八支,中音芦笙七八支,低音芦笙一支,倍低音芦笙二支和大筒四个,中筒两三个,小筒三个组成。阵容比较大。最小的芦笙队的组成,也要有十二件乐器,即高音芦笙六支,中音芦笙三支,低音芦笙二支,大筒一个。不论乐队大小,都以其中最小的那把芦笙为领奏笙,由技艺高超的芦笙手执吹,苗族称之为“芦笙头”。所以你看到芦笙队,不用问,谁手里的芦笙最小,谁就是芦笙头。在芦笙乐队中,芦笙头有绝对的权威。芦笙头的芦笙不响,芦笙手们谁也不敢动芦笙。

  芦笙响了。浓妆艳服的姑娘们鱼贯上场,围着芦笙翩翩起舞。苗族叫踩高堂。芦笙舞名目繁多,如锅转、扫地、背水、织布、滚麻、滚地龙等等。今天的舞场上,姑娘们有时扫地,有时背水,有时织布,舞步较简单,却很优美。舞蹈中,姑娘们个个手里藏着自己一针针绣成的花腰包,边跳边物色意中人。小伙子们就吹得更起劲儿了。

  据说芦笙舞中最精彩的是锅转舞。它舞蹈技巧要求很高。要在滚烫的铁锅上横放一根约三指宽的扁担,舞者吹奏芦笙,笙管上放着一碗牛肉汤,跳时不能泼洒出来,如今能跳的人很少。

  坡会的高潮是芦笙赛。参加比赛的都是各村寨挑选出的最好的芦笙手,他们吹奏技艺都很高。比赛时,个个使出全部本领。为了赢得姑娘们喝彩,芦笙手们常常因此争得脸红脖子粗。争执的结果,自然是谁的芦笙吹得最好,谁就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

  比赛结束后,参加坡会的数百支芦笙一起合奏,人们的感情被声声芦笙和姑娘们的华丽打扮所感染而达到沸点。只听呜呜的芦笙响彻山谷,群情激动,场面十分壮观。

  在芦笙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姑娘们的打扮了,一个赛一个。她们多穿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带。上衣开襟,下身穿深蓝色的百褶裙。小腿上穿镶有花边的套筒。人人手戴银镯,一般戴一到三只,多的戴四五只。颈脖上套项圈,由小而大,可套五六只之多。耳环也是必不可少的饰物。最突出的是头饰,好多姑娘的头上都插着由五六支羽毛形银片制成的银角,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她们带着几分矜持,几分羞赧,微微一笑,那种朴实的、古典的、健康之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芦笙节是少女节,是她们炫耀青春、赛娇比美的节日。正是由于这些着意打扮、美丽活跃的少女,才把节日衬托得如此华丽缤纷,充满活力。

  此外,参加芦笙会,斗马是不能不看的。我来到斗马场,只见场上正中有一匹母马,又从场外两边各牵来一匹公马,在快要接近母马时,两马突然挣脱主人,昂首翘尾,勇猛地扑到一起,高耸前蹄,奋力厮咬。旋又跌扑在地,滚成一团。人们随着两马相斗,发出了阵阵笑声。斗马很激烈,有的交锋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有的则要斗几十个回合,才见分晓。败者退出,胜者又与新上场的马再斗,直到最后分出胜负,获胜者的主人要受到奖励。

  斗马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很奇怪,那年我到菲律宾访问,在山地民族部落中,见过一次斗马,也是用一匹母马来调情,与我国广西融水苗族斗马的情形是一样的。我国广西融水与南太平洋菲律宾岛国相距很远,为什么有如此相同的文化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苗族地区,芦笙活动相当普遍。一般村寨都有一处小芦笙坪,几个村寨有一处中芦笙坪,一个乡或几个乡有一处大芦笙坪。融水香粉就是属于大芦笙坪那种。芦笙活动大小与“坪”的大小有关。“坪”大活动规模就大,反之就小。小坪的芦笙活动多在百人之内,中坪在千人之内,千人以上就是大坪芦笙活动了。如融水香粉古龙坡芦笙会便是。

  芦笙活动大都在农闲时进行。一般都在农历正月至三月、九月至十二月。除了每年固定的节日外,在这个季节里平时也可以举办小型的芦笙活动。现在大芦笙活动,一般都加上贸易,即所谓“文艺搭台、商业唱戏”。

  芦笙文化历史悠久,《诗经》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见笙在先秦就有了。这个笙,是不是包括苗笙,《诗经》没有说。记载“蛮笙”最早的书,是唐樊绰的《蛮书》。该书“蛮夷风俗”中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巷闾,吹壶(葫)芦笙。”宋人朱辅《溪蛮丛笑》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苗族先民“五溪蛮”的芦笙文化。由此可知,早在唐宋时期,苗族的芦笙活动已经普遍了。

  关于芦笙的起源,近人研究认为,可能与葫芦文化有关。一种说法是芦笙“由十三个竹管排列插入葫芦制成”。今天桂北、黔南等地的芦笙,在末端,都要套上很粗的竹筒。这说明芦笙起源于葫芦。芦笙象征生殖器,是生殖器崇拜的产物。

  另一种说法是,芦笙的来历与水稻种植有关,相传苗族的祖先上天取稻种时,将稻种藏在葫芦里,历尽千难万险,才将稻种带到人间。

  这两种说法都与葫芦有关,大概都是民间传说,并无文字记载。芦笙会中也可看出和这两个传说有关的直接痕迹。苗族所以重视这个节日,是因为它是苗族的祈年节。苗家企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小结:芦笙节最主要就是庆祝丰收,祭祀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明安。在这一天很多的少数民族是非常的热闹的,会有很多的敲锣打鼓的人来进行庆祝,在这一天也有很多的活动,跳舞和唱歌都是标配。

展开阅读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