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7日 11:59:47    作者:网络

  草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以及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草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特点,可谓丰富多彩,独有风姿。我想朋友们如果看到一片这么大的草原,一定会爱上他们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草原的风光吧!


  1、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草原文化昂扬激越的主旋律。
  蒙古草原地处亚洲北部腹心地带,气候干旱,春季多风,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条件要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严峻得多。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草原民族,形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在草原民族历史演替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弱小的、落后的民族历经艰难、发展壮大、追赶先进文明的进程。

  例如,拓跋鲜卑原来居住于大鲜卑山,即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地区,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到推寅担任首领时,决议走出山林,向南迁徙。历经艰难险阻,先迁居于大泽即呼伦湖地区。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较之大兴安岭的自然环境显然改善了许多。于是部众繁衍,牲畜蕃息。为了争取更为广阔、优越的发展空间,到邻担任首领时,决议再次南迁,因邻年迈体衰,传位于其子诘訜,率部众启行。史称,拓跋鲜卑的南迁历经九难八阻,经数代人不懈追求,迁徙到阴山河套一带。到力微担任首领时,诸部来归,实力大增,东进土默川,建立代国,定都盛乐。此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成为塞北的强大政权。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统一中国北方,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如,原为东胡苗裔的蒙古族,祖先也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后迁徙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一带。成吉思汗崛起之时,蒙古民族积贫积弱,世代受到金朝的压迫欺凌,也受到周边强大草原部落的侵凌。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内聚人心,外击强敌,不断吸取先进民族(即使是敌人)的优秀文化,使蒙古民族迅速地壮大强盛起来。40余年时间使弱小、贫困、落后的蒙古族成为纵横欧亚大陆、屡败强敌的强大力量,并且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历史性统一拉开了帷幕,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扫除了障碍。

  值得重视的是,草原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兼收并蓄,体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特点,这与中原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排他性文化大不相同。有元一代的统治阶层中,不仅有蒙古人,也有来自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色目人,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原为毡帐出身的曾为对手的契丹族、女真族人,中原的汉族人等。在宗教方面也是传统的萨满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和平共处。草原民族的崛起、强大,往往是在中原王朝腐朽、衰落的同时形成的。当中原文化在日薄西山、物欲横流、道义沦丧的末世氛围中沉沦、挣扎之际,新兴的草原文化则挟大漠雄风,以凌厉磅礴的气势,摧枯拉朽,激发中原文化中的奋斗昂扬的正气,从而开一代风气之新。

  2、质朴天然、本性纯真是草原文化的特点。
  草原文化天然去雕饰,没有中原文化的繁文缛节、粉饰雕琢、清规戒律的礼法约束,因而能够更真实贴切地反映人们的本质特性。其歌,或昂扬激越,或豪迈粗犷,或热烈奔放,或如泣如诉,情感流淌,自然质朴;其舞,或盘旋腾越,或舒展轻柔,或矫健刚劲,或婀娜多姿,抒情达意,美在天成。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古代的草原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留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大都是依靠中原文化的转述,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其间误传的也不少。即使如此,从硕果仅存的若干诗歌中,也可领略草原文化的独特风采。

  例如,汉武帝北伐匈奴,迫使匈奴退回漠北,当时匈奴人作歌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悲怆凄切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北魏初期敕勒人畜牧于大青山、黑河、黄河之间,史称敕勒川(今土默川地区),安居乐业,人口大增,牛羊遍野,呈一时之盛。敕勒人性格豪放,擅长歌舞。公元五世纪中期,“五部高车(敕勒)合聚祭天,众至数万,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敕勒人纵情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大气雄浑,粗犷劲健,以凝炼朴素的语言,质朴真切的情感,描绘了敕勒川一带的苍莽辽阔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遍布,是千古传唱的我国古代草原诗篇的代表作,对初唐、盛唐昂扬豪迈的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中华大地脍炙人口,也流传国外,甚至编入日本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而中原文化每到王朝后期,骄奢淫逸、奢靡颓废之风大盛,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至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溢美荒唐的文字,汗牛充栋,铺天盖地,不仅浪费笔墨,而且只能产生荼毒心灵的危害。

  3、草原文化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存在一种浮浅的、片面的看法,似乎只是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骑马摔跤,这是很有害的。固然,草原文化包含饮食、宴乐、衣、食、住、行等,而且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例如,汉字中的“鲜”字为“鱼”与“羊”的组合,“美”字乃是“羊大”为“美”;赵武灵王以短衣窄袖的“胡服”取代宽袍大袖的汉装,以轻骑捷利、硬弓长枪的“骑射”取代滞重僵化的兵车,对中华文化均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但是,草原文化的内涵要宽广得多、深厚得多。林胡、楼烦的“胡服骑射”,曾为华夏师表;东胡、匈奴都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从嗄仙洞中走出来的拓跋鲜卑,雅好凿岩开窟,礼佛弘法,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等,均肇兴于北魏,使石窟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朵奇葩;契丹、突厥等草原民族,都曾叱咤风云,在中华历史上浓墨重彩地留下了自己威武雄壮的活动轨迹。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面对烽烟四起、战乱不已、无法无天、惟以暴力是求的草原社会,成吉思汗从登汗位之日起,即颁行《大札撒》,约束部众,引导蒙古民族从野蛮社会跨入法制社会。这是使一个弱小民族迅速成为强大民族的先决条件。在世界法制史上,作为草原民族法典代表作的《大札撒》是一座里程碑,它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法典代表作《大秦律》、欧洲的《罗马十二铜表法》、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一样,都代表了人类法制建设划时代的历史跨越。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民族没有文字,处于蒙昧状态。成吉思汗取得征伐乃蛮部的胜利之后,即命俘获的原乃蛮部掌印官、维吾尔人塔塔统阿依照回鹘文字母与蒙占语的发音,创制了蒙古文字——回鹘蒙文。从此,军国大事皆可书于“白纸青册”。成吉思汗并命令子侄与贵戚、重臣子弟学习文字,成为蒙古民族第一代有文化的人。其后蒙文虽然历经演变,但是现在的蒙文仍然是以回鹘蒙文为本,甚至后金创制满文,也是以回鹘蒙文为参照的。成吉思汗使蒙古民族从没有文字的蒙昧时代跨入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成吉思汗一生虽无著述,但是他的言论经辑录为《成吉思汗箴言》,这是荟萃草原文化精华的智慧结晶,与孔子的《论语》同为闪烁着哲人智慧光芒的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间包含着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伦理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正是因为以法制、文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做为基础,成吉思汗才能使分散的、一盘散沙的草原民族团结起来,结为一体,在共同的法制约束、道德理念下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迅速强大起来,连克强敌,成就一世伟业。国际上将成吉思汗评为10名人类的“千年伟人”的第一名,其道理恰在于此。

展开阅读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