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纳西族?云南纳西族详细资料介绍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4日 10:54:06    作者:网络

  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小数分布在四川省。纳西族有着自己的文化,语言和文字,更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了解纳西族的资料,一起去看看吧!


  简介
  纳西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有29.5万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

  纳西族的形成是多元的。根据现有的文献及考古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初步推断纳西先民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源于甘肃省和青海省的黄河、湟水地带的古羌人。这些游牧的羌人先是向南迁徙到岷江上游,又逐渐向西南迁徙至四川省西部的雅砻江流域,再继续西迁至云南境内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带及丽江等地,最后便在这一带地区定居了下来。另一部分则系古代我国西南民族中称为“旄牛夷”、“白狼夷”的一支所谓“夷人”族系。由于这些人居住在筰都一带,又被称为:“筰都夷”,经多年的发展演变而渐成为纳西族的先民。

  还有一部分据估计便是当今云南省丽江县一带的土著居民,这部分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一地区,当为纳西族先民中人口占较多数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上述三部分人为主体的纳西族先民们,不断吸纳融合周边一些民族的先民,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纳西民族。

  纳西族史迹首见于汉、晋志书上。根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因方言关系,以金沙江为界,西部自称“纳西”,东部自称“纳日”、“纳恒”等,“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语言和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这种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象形文字,具有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子。

  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有成为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汉语文在纳西族内开始流行,明末清初,纳西族普遍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也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1957年虽然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纳西族拼音文字方案,但是汉文至今仍然为纳西族的通用文字。

  信仰
  纳西族一般信仰东巴教、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但是纳西族普遍信奉的还是本民族特有的一种原始的宗教——东巴教。

  东巴教奉“丁巴什罗”为始祖。因纳西语称他的巫师为“东巴”,故称东巴教。“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巫师和祭司。东巴教是唐初纳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纳西族普遍认为中甸东南部的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

  东巴教没有自己系统的教义,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自己的寺庙。东巴教是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发展而来,信仰多神,自然之神灵和祖先神灵,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东巴教有特殊的服饰,事情亦十分繁杂,全年几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活动,主要分祭祀、丧葬、禳灾、卜卦、赐名五大类,其中祭天最为隆重。

  《东巴经》是东巴教的经书,以东巴文书写而成。《东巴经》除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医药、畜牧,家庭形态,饮食生活,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内容,是了解认识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因此也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纳西族地区又是佛教(禅宗)和喇嘛教(密宗)交汇的地方,红教喇嘛寺从藏区往南传到丽江为止,禅宗寺庙由内地往北传也到丽江为止,所以纳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还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纳西族人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历法、畜牧、农耕和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纳西族一向以善于养马而闻名,丽江在古代曾有“花马国”之称,丽江马是全国优良马品种之一,体形小而精悍,善于负重爬山,不畏寒热,适应性强,行销省内外。

  文学
  纳西族民间文学的体裁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故事、长诗、民歌、寓言、童话、谚语、谜语和儿歌等,广泛地在民间口头流传。其中一部分作品以象形文字记录于东巴经上,被后人称为东巴文学,东巴文学也可以称为经书文学,与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纳西族东巴文学确切创始年代尚不可考,但是东巴文学与早期神话、歌谣到原始宗教东巴教的形式以至东巴象形文字才产生,都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东巴文学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创世神话、战争神话、爱情故事、生产劳动歌谣等内容。《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被称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

  明代丽江木土司开创了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现了大量的用汉文创作的诗歌,并涌现出“木氏六公”、马子云、牛焘等诗人,因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广为流传。

  音乐
  纳西族民间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山歌、民间小调、生产调、喜歌和丧歌以及儿歌等。

  纳西族民间音乐中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当属古典的大型乐曲“纳西古乐”。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又称“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音,为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曾得到纳西首领阿良的帮助,在其离开丽江时,留下一批乐师和乐谱作为答谢,故名“别时谢礼”;《丽江洞经音乐》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地区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地区的道教“经腔”音乐,其中保存了早已失传的唐宋以来的词曲音乐。纳西古乐经过了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想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经过重新发掘和整理,纳西古乐演奏在近年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保留节目,并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

  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生产劳动、婚丧大事和民族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歌舞活动。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两部舞蹈教程《蹉姆》,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中仅见的舞蹈专著,它不仅系统地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的类别和跳法,而且对舞蹈的姿势、路线、动作、技巧、乐舞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突出特点。

  纳西族舞蹈的种类很多,特别是生活在卢沽湖畔的摩梭人据称会跳72种舞蹈。比较流行的纳西族舞蹈主要有:丽江、中甸、维西等纳西族地区都广为流行的“喂麦达”、丽江大东地区流行的的“窝热热”、在宁蒗永宁地区流行的“笛子舞”、摩梭人中最为流行的“甲搓舞”,纳西人喜爱的“阿丽丽”等。

  建筑
  纳西族的民族建筑因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居住在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井干式的造型的木楞房内,整幢房屋不用钉子和砖瓦,不仅冬暖夏凉,还特别防震。四合院直观的反映其婚姻形态、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而在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又以土模结构为主。不同形式和建筑结构民族建筑各具特色。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以最有名的丽江县大研古城的建筑为例,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可以分为二坊一照壁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四合院等多种形式,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降龙伏虎。二云抢日、暗八仙等。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也为丽江古城带来了“东方的威尼斯”的美称。

  服饰
  以丽江县城大研古城为代表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未婚女子一般梳长发或扎长辨批垂肩后,已婚妇女则在头顶梳发髻,喜欢带蓝色帽子。衣着方面,上身着宽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从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由于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宁蒗地区的摩梭人的服饰则另有特点。摩梭女子喜欢用牦牛尾或线制成粗大的假发辩,戴交缠式布包头,上身着短衫,下着十分宽大的长裙。腰间用很长的宽布条层层缠绕。

  纳西妇女喜欢佩带手镯、耳环等饰物。

  婚俗
  纳西族的婚姻制度由于受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也表现出地域上的差异。一般丽江地区的纳西人普遍是一夫一妻制。而世居滇、川交界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主要实行着一种“阿夏”婚。“阿夏”即“朋友”之意,建立这种婚姻关系的男女,彼此间不称夫妻而叫“阿夏”。阿夏婚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晚到女子家中访宿。第二天清晨又返回自己家中生产和生活,配偶双方不组织共同家庭。这种暮往朝离的阿夏关系的缔结,以母系血统近亲不婚为原则,除此外一般不再受年龄、金钱、辈分、等级以及民族等限制。据调查1956年以前,泸沽湖地区实行阿夏婚的男女约占成年男女的70%。目前,实行“阿夏婚”的男女,大都有固定的长期阿夏。但仍过着暮合晨分的访宿生活。个别不愿稳定阿夏的人,已遭到人们的批评。

  丧葬
  纳西族古代通行火葬,直至清朝时期因政府干预,逐渐转为土葬,但在宁蒗等地和少数山区仍将火葬习俗延续下来。纳西族开丧一般包括悬白、开吊和出殡等程序。

  节日
  纳西族采用夏历纪年,因此许多节日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与汉族有所差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纳西族也有一些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风俗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连续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展开阅读
八字算命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