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知名道观之广州五仙观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9日 16:57:57    作者:网络

  观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属道教,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五仙古观”四个大字。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接下来,一起随小编到道观大全栏目看看吧!


  历史简介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仪门东边原惠福西路小学内有环砌跨栏水池,内有十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细观看,“仙人拇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

  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之后才是后殿。后殿面阔三间长12米,进深三间宽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自,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玲拢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窗,灵巧通透。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五仙观”解放前在惠福西路内街,是广州建城2000年的历史标志,传说远古年代有五仙人骑着五色羊,五羊衔着谷穗降临广州海珠广场原五仙门电厂附近(电厂原址是五仙街)。五仙喜降临,令广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为纪念五仙福祉,称广州为“羊城”。

  “五仙观”在公元265年两晋时,是珠江的“坡山古渡头”江面有1500米,如今沧海变桑田,明代曾以“穗石洞天”列入羊城八景。清末民初广州拆城墙扩马路,“五仙观”是羊城福祉,命名“惠福路”,2000年开始“五仙观”周边近万平方米民居被清拆,2004年五仙观还原本来面目。

  惠福西路靠近解放路一段是闻名省、港、澳灯笼街。纸扎店林立,制作灯色、人物、动物、古屋惟妙惟肖,又是搭牌楼艺人(棚工)云集地方。解放后,因破除封建,灯笼街消失,艺人转业。

  相关传说
  版本一
  传说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人民不得温饱。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版本二
  五仙降临的情形差不多,但时间是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即战国周显王时期。

  版本三
  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刺史,还未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纪念,并且称广州为“五仙城”。广州惠福西路五仙观据说就是五仙人降临之地,广州人为了纪念五仙人,在那儿专门修了五仙观,在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
  “五仙骑羊赠稻穗”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故事,根据这故事而建寺观的历史由来已久。

  建筑格局
  后殿
  后殿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三间10米、高8米,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脊饰为琉璃龙纹和琉璃鳌鱼宝珠。内槽为八架椽,施六铺作三抄斗拱,外檐施乳栿出两跳插拱承托挑檐桁,梭形柱,有升起、侧脚,平梁、四椽栿造成月梁,驼峰、叉手、托脚等风格简洁,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筑手法。脊榑底部有“时大明嘉靖十六年龙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斗拱用材略细,材高18厘米、厚8厘米,斗欹有幽页,装修简朴;殿立面造型比例适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后殿东侧的原生红砂岩石上,有一脚印状凹穴,旁有“仙人拇迹”石匾。这是远古时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冲蚀痕迹,民间传说作仙人留下的脚印。晋代这里有“坡山古渡”之称。明、清两代五仙观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内现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对。

  岭南第一楼
  后殿还有一座楼—岭南第一楼,这是一座城楼式的古建筑物。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政知事汪广洋建造此楼,它比镇海楼还要早7年建造。其楼基用红砂石砌筑,楼高7米,中通往来,作城门状,上建栋宇巨檐,构成一座轩敞的楼台,显得庄严雄伟、朴素大方。此楼与五层楼堪称为明代建筑的“双璧”。岭南第一楼建成后的第四年,还铸成一口大钟,悬挂楼上。大钟高3米多,口径2米多,厚3寸,重5吨,是广东最大的铁钟。这口大钟撞击起来,声音很响,“扣之声闻十里”。这大钟是作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时召人救火用的,无事禁止撞击;又有此钟敲响,城中便瘟疫大作之说—故名“禁钟”。该楼也被称之为禁钟楼。禁钟之重,令人惊异。然更令人惊异的却是此钟只用一根葛藤悬挂。

  传说这藤与吕洞宾有关:
  古代有一大官乘轿路过此地时,扎轿杠的绳索断了,便吩咐轿夫在半时辰内找到绳子扎好轿杠。轿夫正焦急找着,忽见路旁走来一位老人。老人指着山岩上的一条葛藤说:“可用那藤。”轿夫见藤又细又短,以为老人要耍弄他。突然老人不见了,轿夫才知道遇着仙人,连忙扯下葛藤去扎轿。也真奇怪,葛藤越扎越长,直到轿杠扎得结结实实才用完。到了驿站,轿夫仔细察看,见藤尾刻有“吕洞宾”三个字,这才醒悟到那是吕洞宾所赐的仙藤。

  后来坡山建五仙观、盖大钟楼,要找绳索吊大钟。轿夫便把仙藤献出,细小的葛藤把数千公斤的铜钟吊得稳稳当当的。故事终归是故事,传说也不一定曾发生过,可一根葛藤吊起那沉重的大钟是不争的事实。

  再说那口大铜钟、钟体铸铭篆文,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所铸。钟口之下正对着楼基中心的方形大井口,能产生共鸣。一敲钟,声自券形门洞传出,钟鸣远播,声闻十里。传说此钟只有遇着火警之类灾难时才撞击鸣钟,无事禁止撞钟,故又称之为“禁钟”,该楼又叫做“禁钟楼”。

  五羊仙迹牌坊
  五仙观牌坊在六十年代被毁,2005年开始计划原址复原牌坊,复原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和石拓承担。复原采用了原有台基、夹杆石、柱础等构件。复原牌坊完全按照传统样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用十二柱,有侧角、升起。心间为重檐,次间为单檐,均为庑殿式,屋脊为龙舟脊,均饰卷草纹,并以广府典型的水浪造型收尾,正脊上饰宝珠、鳌鱼。

  宗教轨迹
  汉晋时代,广州一地的原始神仙方术信仰遗存最具代表的是五仙观,据《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所载,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这即是五仙观前身。广州别称羊城、穗城亦源于此。宋代以前,观内已有道士在此修行,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犹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五仙观历代观址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址改为广丰库,观迁至坡山现址(今惠福西路),另塑五仙像。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和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均进行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占地面积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今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