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事件佐证了中国是失落的礼仪之邦?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8日 15:51:33    作者:网络

失落的礼仪之邦
  失落的礼仪之邦2:道德滑坡
  尽管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尽管在现代社会法制较为健全,尽管人们的思想、文化等素质已普遍提高,尽管有温总理的多次批评和告戒,但在当前,道德滑坡现象仍十分突出,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党员干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最可恶的是那些惟利是图的商人以及某些以权谋私的 “人民公仆”。比如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背后的老板,他们纯粹把自己的发财建立在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上,真是可恶、卑鄙、无耻至极。另外,官德的沦丧也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少数为官者失德缺德现象日益突出,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有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官气熏天、横行霸道,有的信念丧失、求神拜佛,有的趣味低级、包养情妇……一系列官员腐败案件,犹如一部连续剧,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不断突破民众心理承受底线,官德缺失的现象,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楼倒倒、瘦肉精、550万天价医疗费、天价酒……人们尚不能判定,一切是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共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道德真的崩塌了吗?利益面前,道德的价值何在?

  1916年,梁启超在《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一文中写道:“盖四年以来,我国士大夫之道德,实已一落千丈,其良心之麻木者什人而七八”。差不多一百年后,中国社会又一次面临同样的尴尬。在这近一百年中,尽管有层出不穷的道德规划、马不停蹄的道德驯化和接连不断的社会改造,但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甚至在屡次运动后变得更加不堪入目。毫无疑问的是,社会道德底线的每次向下,都离不开普罗大众对作恶者或主动或被动的“宽容”。

  在道德滑坡的背后,是国民普遍逐利的思想。我们应该从价值观和社会导向上,逐渐扭转社会风气。很难想象,一个“结果导向”价值观驱动的社会,一个崇尚“成王败寇”理论的人群,会培养出合理的、拥有社会公共道德的正常社会人群。当全社会因为急功近利而躁动的时候,社会道德自然而然地开始变坏。因此,要医治我们生病的社会道德,必须改变我们现在这种全民逐利的价值取向。

  几乎所有事关“坏消息”的报道概莫能外。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层出不穷的坏消息让公众道德阈值不断上升,民众的同情心变得日益稀薄时,人们却更加谙熟社会运行“潜规则”。曾几何时,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中国”,但现实彻底粉碎了人们的美梦,“围观”变成了毫无威慑力的“打酱油”,公众的道德正在麻木。

展开阅读
共有3条信息2/3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八字精批八字合婚2024运势一生运势
批八字八字合婚流年2024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